「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在成為內地高校熱門「顯學」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成立大會。根據該校官方公眾號發布的消息,今年四月,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進入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四部委批准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28家高校科研院所名單。這也意味着,中國人民大學之外,其他27家高校科研院所將陸續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相關研究正在成為一門「顯學」。

按照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在成立大會上講話透露,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的研究基於四個方面的問題意識:其一,打造自主的民族理論知識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理論知識體系;其二,加強中華民族史研究,着力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掌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其三,結合治國理政實踐,推動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整合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領域研究力量,從多個角度探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路徑和政策保障;其四,以研究院為平台,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大中小幼一體化發展,在各個層級學生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這四個方面的問題意識,與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一脈相承。

10月2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課系列講座啟動儀式。(中國人民大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早由習近平在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彼時習近平強調要「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十九大報告並載入《黨章》和《憲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系統論述,並將這一概念提升到新時代民族工作「綱」的高度,所有問題都要向此聚焦。且在多次講話中,習近平都提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

無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是認識多元一體格局。回看過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學術話語到政治話語的轉變。1988年,社會學家費孝通最先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並指出「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裏具有民族認同的十億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引發巨大反響,被認為是「研究中華民族結構的核心理論,是解開中華民族構成奧秘的鑰匙」,「對中華民族構成的全局和中國的民族問題作了高層次的宏觀的新概括。」

習近平十八大上台後,開始加速民族融合並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從研究的理論範式發展為民族政策話語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比如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我國曆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亦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2019年2月27日,「中國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在烏魯木齊舉行。圖為外賓在新疆國際大巴扎參觀考察。

隨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並被提升到新時代民族工作「綱」的高度,可以預料,這一政治話語將成為學術研究話語,與多元一體格局這一理論範式共同構成新時代民族政策的支柱。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在內的28家高校科研院所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只是邁出的第一步,隨着內外變局以更劇烈且深刻的方式展開,挑戰將比費孝通提出多元一體格局之際預料的更大、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