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鞋實測|從入門到高階比拼4款行山鞋 定價親民絕非一無是處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越野跑普及,愈多山野愛好者以越野跑鞋取代傳統有鞋筒的行山鞋,取其輕巧靈活,路途上跑行皆可。
自疫情以來,為了減少了在人流多的市面活動,我往日用在跑步的時間,更多放到山野之間,感覺肌肉狀態不及以往,月來改穿過幾款行山鞋上山,希望好好運用鞋筒的設計,加強腳踝支撐,避免因為小腿肌力不足而經常內拗。
測試過後,卻有感行山鞋的性能高下,原來絕非純粹腳踝支撐性能的差異。

4款登山鞋性能評分:(按圖放大)

+3

我近月改變了穿著越野跑鞋行山的習慣,改為使用有鞋筒的行山鞋,不知不覺亦測試過4個鞋款,從專業級的山系品牌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到大眾化的連鎖運動品牌DECATHLON QUECHUA MH500等等,性能與定價,幾款山鞋完全不同。

綜合起來的感想,就是品牌效應、商品定價等因素跟山鞋性能之間,有時確實沒有必然關係。

專業品牌的旗艦款山鞋,在物料透氣、防水等性能,固然有絕對優勢,但不代表它們在各方面都是全能;平價的行山鞋可能在個別環境下,性能表現略為失色,但在「爛打」方面,卻又令我感到驚喜。

最重要的,依然是了解清楚自身能力、水平和目標等,選擇合適裝備。再客觀全面的跑鞋、山鞋評測,都只是參考,最後還是滿足每個人都不同的要求,才是最重要。

擁有越野跑鞋性能的行山鞋
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

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01美術製圖)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4 透氣:5 防水:5
靈活:5 緩震:3 抓地:3
防沙石:2 腳踝支撐:2 足弓支撐:3

Cross Hike Mid GTX是山界名廠Salomon的出品,可說是近月的山鞋測試中,穿過最高規格的鞋款。

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從零開始研發的行山鞋,而是從極具人氣的越野跑鞋Speedcross調整出來的版本,跟Speedcross 5的外底、中底比較,Energy Cell+中層吸震物料、10毫米的掌跟差和「人字型」的Contagrip抓地坑紋等,兩者的系統近乎相同,簡單理解,它就是一款「行山鞋結構的越野跑鞋」。

浮沙碎石遇上雨水,鞋子的抓地力開始不穩。

鞋面採用高效防水的Gore-Tex膜,其性能達至將整隻鞋掌踩入濕滑的泥漿之中,抽出來時,鞋內的腳掌還是乾爽通透,毫無入水痕跡,汗水亦可如常揮發。

多走一會,連本來沾在鞋面上的濕泥都會漸漸乾涸然後脫落。一分錢一分貨,防水透氣性能方面可謂無可挑剔,但它亦並非毫無缺點。

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的細節:(按圖放大)

+8

由於中底的越野跑機能,鞋身不得不配合靈活性的設計,最明顯在於鞋筒之上,為保留快步或跑步時,腳踝可維持前後扭動的空間,代價就是腳踝的支撐感不太明顯,最多只能減少左右內拗的風險。鞋領活動幅度大,亦容易跌入細小樹葉、樹枝等異物。

加上為保持396克的重量,鞋子的保護部件相對簡單,下雨時,浮沙碎石遇上水份,鞋子亦會出現Salomon鞋款向來較弱的環節,抓地力不穩。所以對於一心希望以支撐腳踝為目的、減少小腿肌力消耗的行山者來說,這款山鞋對用家本身的體能和山野經驗還是有一定要求。

CP值高於預期
Timberland Garrison Trail Mid Hiking Boots

Timberland Garrison Trail Mid Hiking Boots(01美術製圖)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3 透氣:4 防水:4
靈活:4 緩震:4 抓地:4
防沙石:3 腳踝支撐:2 足弓支撐:5

說實話,今時今日講到Timberland,我只會想起他們的經典6吋黃靴,以及作為街頭時尚品牌的面目。但是黃靴作為上世紀的舊時代戶外鞋款,絕對不再是翻山越嶺的主流選項;所以當我測試到品牌製作的Garrison Trail Mid Hiking Boots時,這種屬於當代的山野性能,確實令我驚喜。加上價錢亦不算離地,可得出這樣的性能,CP值比預期高。

鞋子在石塊和砂石上的抓地表現尤其明顯,測試間沒有出現「跣腳」的情況。

Garrison Trail Boots給我最深印象的環節,在於它對不同地形的適應能力。由於不少行山鞋都因為鞋釘坑紋的抓地配置,與中底物料的軟硬配合不宜,當走在水泥硬路時,鞋釘就會有穿過中底、頂上腳底的「內向」觸感。如果走在原始的沙泥路,這樣的配置影響當然不大,但香港郊遊徑有大量人工鋪設的水泥路,如果鞋子難以應付「混合形」地貌的話,對很多本地山客來說未必是個好選擇。Garrison Trail Boots卻在應付多元地形方面,交出令非常不俗的方案。

Timberland Garrison Trail Mid Hiking Boots的細節:(按圖放大)

+8

剛穿起Garrison Trail Boots,中底承托感覺非常明顯,足弓支撐感十足,容易感覺足弓位置向上推起的結構,哪怕是小腿肌肉較弱的我,走到旅程末段,亦未出現腳掌內翻的情況。

而且它從鞋頭至鞋跟都採用登山專用橡膠和TimberGrip抓地技術製成,跟不少登山鞋比較,質感不算黏,但是「伸展度」甚高,無論是崎嶇不平的碎石路、沙石路,外底受壓會擴展觸地的接觸面,增加抓地面積,從而減少「跣腳」機會。

即使遇上水泥硬路亦一樣,外底向外,而非向內伸展,對腳掌的觸感影響輕微,適應能力甚佳。透氣、保護、緩震等性能方面,整體亦有中上表現,在當今非主流的山系選項中,絕對是驚喜之作。

值得信賴的腳踝支撐
KEEN Explore Waterproof Boot

KEEN Explore Waterproof Boot(01美術製圖)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3 透氣:3 防水:3
靈活:4 緩震:2 抓地:3
防沙石:5 腳踝支撐:4 足弓支撐:3

以UNEEK山系涼鞋起家的美國品牌KEEN,近年積極開發其他類別的山系鞋款,當中不乏概念新鮮的行山鞋設計,例如兩年前便推出過的Explore UNEEK,嘗試一改傳統登山鞋的物料手法,以襪筒狀的編織物料製作鞋身,輕巧、透氣,設計亦十分時尚,評價卻好壞參半,主要是鞋身保護性能不足,反而失去了登山鞋的原意。

來到今年的Explore Waterproof Boot,可說是KEEN摸索品牌特色山鞋的階段中,一個表現不俗的作品。

原始的地表才是真正測試Explore Waterproof Boot性能的地方。

雖然它走在水泥硬路時,正是會出現前面所描述,鞋釘穿過中底、頂上腳底的「內向」觸感,但是考慮到KEEN的來源地美國,以及品牌冒起的日本等地的山野環境,鮮會遇上「山野石屎化」的香港特色問題,所以在這方面的考量未足,卻又足夠應付滿佈碎石、泥沙、濕泥、樹根的原始地表,而且沾上了濕滑泥沙,亦沒有影響性能表現。

個人認為這樣的表現實在非常合理,只要知道在怎樣的路況才能用盡鞋子的性能,避免出現期望落差便可以了。

Explore Waterproof Boot的細節:(按圖放大)

+5

此外,Explore Waterproof Boot對腳踝的支撐,是我認為4個鞋款中最優秀的一對。結構上,彈性的鞋帶令鞋筒在步行時,腳踝依然有一定伸展空間,在支撐與扭動之間的平衡十分理想,對減少肌肉消耗的輔助十分明顯,對走開中長距離手作步道的行山人士來說,這款山鞋的性能值得信賴。

粗用「爛打」之選
DECATHLON QUECHUA MH500

DECATHLON QUECHUA MH500(01美術製圖)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5 透氣:1 防水:2
靈活:2 緩震:2 抓地:2
防沙石:3 腳踝支撐:3 足弓支撐:1

今時今日要買到一雙幾百元,卻又有齊基本性能的山鞋,實在有點困難;初接觸山野生活,想入手體驗一對提供了基本性能,又「平平哋」的山鞋,DECATHLON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

防撞方面,MH500的性能真的不需要擔心。

簡單來說,它的防水、透氣、抓地等性能,在混合形的山路上都只是可接受的水平,尤其是抓地方面,遇上水泥硬路、或者潮濕的滑石地表,它的抓地配置近乎失效,初初穿著由城市的家中出現,感覺不會太好。直至走入地表狀態原始的手作步道時,鞋釘在土地上有足夠伸展空間,抓緊地表,鞋子才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DECATHLON QUECHUA MH500細節:(按圖放大)

+14

另一點就是其防撞性能,或許品牌都了解到,對一眾專業品牌鬥山野機能並無優勢,於是反而在最根本的安全性能着墨。它的鞋身防撞部件包裹度極高,走路可以很放心,即使腳掌撞向梯級、石塊等撞到「噗噗」聲,趾頭亦絲毫無感。

因此如果是初階行山人士,走的也不是硬地路線,而是原始的手作步道的話,這款定價不過數百元的行山鞋,還是可以一試。

想知更多行山資資訊?「咖喱山」為你實景導航香港各區行山路線!立即按此!

$2600的二人露營裝備清單:(按圖放大)

+6

10款露營椅性能比拼:(按圖放大)

+5

跟人行山,出發前不要只問「難度幾多粒星」,要識問這8條問題:

+3

咖哩山向你推介行山裝備貼士,立即按圖:

+13

5件「editor choice」SnowPeak入門小物特色,按圖放大:

8款「Editor's Choice」行夜山裝備小物,按圖放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