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未來10年經濟增速可維持約6% 續支撐世界經濟增長

撰文:何敬熹 翟梓謙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衝突持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市場尤其關注中國經濟表現。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出席「《香港 01》2019 經濟高峰論壇」並擔任講者,他稱,相信在2030年前,中國經濟增長可維持於6%左右,在全世界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繼續支撐世界經濟的增長,是全世界機會最多的國家。

林毅夫憶述,40年前他由台灣游水至內地時,內地還是一窮二白,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連最窮的非洲國家三分之一都不到,但之後從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間,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達9.4%,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經濟成就。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主因來自「外部」

不過近年內地經濟增速下滑,令部份人對中國經濟未來轉趨悲觀。林毅夫解釋,中國經濟下滑,主要是外部而非內部因素,因為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GDP增速也於同一時期出現下滑,且幅度比中國還大。他指,至目前為止,歐美等佔世界經濟比重超過50%的發達國家經濟還未完全復蘇,消費和需求增長遲緩,拖累了全球經濟的發展。

林毅夫指發展中國家只要善用「後發優勢」,靠引進技術,技術大幅升級,可達至高速經濟增長。(歐嘉樂攝)

善用後發優勢

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部份外國專家學者料中國經濟會持續下跌至3%至3.5%的所謂「常規」增長率。林毅夫認為,發展中國家只要善用「後發優勢」,靠引進技術,技術大幅升級,可達到遠高於常規增長率的經濟增速,這也是中國過往能取得高速經濟增長的成因之一。

而從人均GDP去看,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21%,相當於1951年日本、1967年新加坡、1971年台灣、1977年韓國的水平,而這些經濟體正是靠「後發優勢」實現連續二十年8%至9%年均GDP增長率,因此中國也有潛力維持長時間8%的高速增長,料只要充份利用國內的有利條件,中國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每年可實現6%左右的增長,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並每年對世界增長貢獻逾30%。

林毅夫表示,中國不少經濟上更重要的產業跟世界仍有一段距離。(資料圖片)

林毅夫表示,美國打壓中國的技術發展及限制技術輸出到中國,確實對中國有些影響,但是事實上,美國不是所有技術的提供者。

林毅夫指,中國雖然在過去四十年發展,帶來一些產業技術,跟美國產生直接競爭,比如像5G、互聯網、移動支付技術。但經濟上更重要的裝備製造業、石油化工產業等等,中國跟世界還有一大段的距離。

中國只有少量產品領先世界

林毅夫稱,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展覽會是漢諾威(Hannover)工業展,在每年的工業展覽有37個展廳,每個展廳都有中國的產品,但只有數個展廳的中國產品是世界領先,比如說家電、移動通訊,但是其他大部分的中國製造業產品跟瑞士、意大利、韓國、日本是有差距的。這代表中國的後來者優勢還大,這些也沒甚麼相關,所以美國想打壓,也打壓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