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海外投資冒進 或因違反「國家政策」終觸礁
海航集團將2幅啟德地售予恒基地產﹙0012﹚,市場普遍相信是為籌錢還債,而正正就是海航集團過往激進的海外投資策略,或因違反國家戰略,而深陷債務旋渦之中。
海航集團是內地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先後於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豪擲272億港元投得4幅啟德地,而廣為香港人所認識。海航今天宣佈將2幅啟德地售予恒基地產,令公眾焦點再次聚焦在這間民營巨企上。
市場分析,海航將啟德地轉售予恒基地產,主因是海航集團負債高企,要套現更多資產還債。而海航集團背負高負債,除了是管理層的財政理念的因素外,海航冒進的海外投資政策,也是主因之一。
中國最大膽的收購者
海航集團成立於1993年,原本主營航空業務,當時的資產規模僅12.4億元人民幣,收入也才1.17億元人民幣。但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積累、人民幣持續升值,讓中資企業有機會在海外以廉價買入優質資產,中央也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資源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形成中資海外併購潮。
在這股中資海外併購潮當中,海航集團是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多年來在海外投資併購的總額高達3,112億港元。據羅兵咸永道的資料顯示,2016年內地民企的收購金額首次超越國企,十大海外併購交易中,海航系便佔據了三席,包括99.95億美元收購C2、64.97億美元收購希爾頓25%股權及60.67億美元收購英邁,被外國傳媒稱之為中國最大膽的收購者。至今,海航的生意王國遍布航空、地產、旅遊、酒店、物流、金融業等,集團總資產超過1萬億元。
中央嚴防非理性對外投資
當年海航大舉海外併購的作風被視為符合中國「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國策,令海航及其子公司可以輕易從內銀取得源源不絕的貸款。可惜的是,隨著中國去年面臨走資潮、人民幣貶值壓力巨大,令中央政府嚴打「非理性對外投資」,中國國家發改委、中央財金官員和官媒如《人民日報》等多次批評「非理性對外投資」,更特別點名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以及體育俱樂部等領域。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便於《人民網》發表財經評論稱,有少數大企業缺乏自覺的國家戰略意識,沒有將自身經營戰略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起來,不利於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他又表示,國家已經提出的戰略,必須支持、服從,而沒有明確提出的,大企業也要主動考慮,作出前瞻性安排,至少要避免損害國家長遠利益,要基於國家戰略來思考自身戰略安排。
債務迫人 大改海外戰略
監管大吹逆風,海航近年的併購清單又以房地產、酒店等項目為主,加上斥資逾65億美元入股國際知名的希爾頓集團等重大海外交易「樹大招風」,海航集團自然被監管機構關注。去年外媒便廣泛報道,中央落閘禁止國有銀行向海航等企業提供新貸款進行海外擴張,以對其他大型民企在高負債下仍進行海外併購作出警示,多家內銀也決定暫停對海航發放新貸款。
自此,海航的資金愈見緊張,去年11月更被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評級下調至「B」的垃圾級別。為免深陷愈缺錢,愈借不到錢的債務旋渦,海航集團據報於去年底開始,轉變公司戰略,大「減磅」出售外國資產以還債。這次出售啟德地,相信只是這個戰點的一部份,海航出售更多資產的消息,相信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