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售啟德地「減磅」 惟總負債據報逾7800億 如何埋單?
債務纏身的海航集團近期接連傳出有意拆售海外資產「割肉還債」,今日系內公司香港國際建投(0687)便公布,有份投資的基金以159.59億港元向恒基地產(0012)出售兩幅啟德地皮。
分析指,海航由寂寂無名的地方企業,突然冒起成為國際巨企,均仰賴內地銀行「慷慨」貸款,奈何「成也槓桿,敗也槓桿」,最終令海航踏上「賣身償債」之路。
海航於2016年至2017年,以合共272億港元的天價奪得4幅啟德地皮,在香港「一戰成名」。不過項目尚未落成,海航已多次傳出融資問題,買入不足兩年更須出售兩塊地皮套現,預料與集團資金緊絀大有關係。
今年初,海航主席陳峰公開承認集團面對融資困難,《華爾街日報》更估計海航負債高達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彭博亦引述消息人士稱,單是今年首季,海航就面臨至少150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缺口。有關海航「手緊」的消息「浪接浪」。
舉債掃貨 標普授垃圾評級
到底海航宛如「天文數字」的負債從何而來?內媒分析,海航過去幾年的融資模式,是透過將土地注入上市子公司形成巨額資產,並將相關股權向銀行抵押貸款,換取巨額資金作買地及併購之用,其後再將收購得來的資產上市,並再抵押股權以作併購。過程不斷重覆,公司規模亦隨着債務水平飆升而不停壯大。
過去兩年,海航豪擲逾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在全球各地掃貨,除於啟德地皮爭奪戰中擊敗香港眾多「大孖沙」一戰成名,更入股德意志銀行及希爾頓酒店集團。海航大舉「掃外國貨」的作風當時被指符合中國「一帶一路」國策,源源不絕的內銀貸款自然手到拿來。彭博估計,海航及其子公司的貸款總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而其中一個大債主正是國有的國家開發銀行。
連年大肆擴張,令海航去年資產負債率達到59.5%。去年11月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表示,海航的融資策略過份進取,加上大量債務即將到期及借貸成本上升,將其評級由「B+」調低至「B」,屬於垃圾級別,較投資級別低5級。
力圖削債 沽售海外物業
去年底開始,海航流動性不足問題逐漸浮上水面,先是有銀行拒絕再就啟德項目融資,其後又傳出集團旗下多家航空公司拖欠飛機租金,令海航債務問題甚囂塵上。彭博早前透露,海航計劃於上半年尋求處置總值1,00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其中第一季會籌集200億元人民幣,第二季籌集800億元人民幣,以償還債務及紓緩流動性問題。
今年初,海航已放售澳洲商廈,套現2.05億澳元(約12.95億港元);上周亦減持德銀股份,套現約16億元人民幣。外電報道,集團正洽售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 的兩座寫字樓、美國多地總值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的商廈,以及位於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度假村,相信未來削債行動將陸續有來。
去年底稱獲8大銀行洽談授信
除了自救,海航亦向內地銀行「埋手」,尋求紓緩資金鏈問題。集團去年12月發表新聞稿,稱已與國開行、中國銀行(3988)、工商銀行(1398)等8間大型銀行洽談2018年授信合作事宜,更稱尚有3,100億元人民幣授信未使用。
本月初,海航旗下的航基股份(0357)亦獲國開行、工商銀行﹙海南分行﹚及農業銀行﹙海南分行﹚提供一筆78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用於擴建海南美蘭機場。上周海航亦公布,獲中信銀行(0998)授信200億元人民幣。
海航積極放售海外項目籌錢還債,加上內地銀行相繼表態「護航」,相信可助集團暫且紓緩其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惟中國政府近年銳意「去槓桿」及限制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或預示海航過往舉債併購的「上位模式」已屬可一不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