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外國人永居管理條例》激起中國男性的「閹割恐懼」

撰文:林小山
出版:更新:

2月27日,中國司法部發布了《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的徵求意見稿,預定在30天內收集各界意見,然後完成定稿。
想不到,這部徵求意見稿卻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引起廣大的爭議,甚至激起了中國男性的「閹割恐懼」,也就是害怕中國女性會被「外國人」搶走,特別是「黑人」,而中國男性卻沒有辦法留下子孫,好像遭到了閹割一樣。

司法部日前發布《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明確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條件、規範申請程序和流程,並為永久居留外國人提供辦事便利。(資料圖片)

放寬「綠卡」標準

這部徵求意見稿主要是放寬了在中國申請永久居留權證明(綠卡)的標準,包括「有貢獻或受人推薦」、「從事公益活動」、「進行企業投資控股」、「和中國人結婚5年」等條件,就能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而且只要家庭中1人申請到,就能幫全家人申請。

本來,中國就擁有全世界最嚴格的永久居留權申請制度,自從1985年出台《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開始,就算中間放寬過規定,到今日也發放不到1萬張永久居留證。

放寬「綠卡」的申請,讓許多網民擔憂,會讓中國湧入大量外國勞動力,壓迫本地中國人的工作機會。另外,少數外國留學生、高階勞動者,在中國仗着外國身分「胡做非為」的消息,也讓網民擔心,湧入更多的「洋老爺」後,會讓許多本地中國人成為「二等公民」。

特別是「和中國人結婚5年」這個條件,在網絡上讓「華夏男孩保護華夏女孩」、「中國女孩只嫁中國男孩」的標籤很快成為熱門話題。有人說:「中國女孩就應該由華夏男兒來守護」、「女孩們乖乖躲在我們男孩身後」。還有人說:「我一個娶十個也不讓黑人娶。」

有部分在廣州的黑人與中國女性交往甚至結婚。(網上圖片)

為什麼是黑人?

黑人男性長久以來被標籤上「性能力持久」、「性器官巨大」的「獸化」想象。在網絡上流傳的經典故事原型是這樣的:一名中國男性和中國女性交往很久,甚至快要婚嫁,爸媽都見過了,突然有一天中國女性在酒吧中邂逅了一名從落後國家來到中國的黑人,幾杯酒下肚後有了一夜情,從此中國女性再也離不開黑人,而中國男性只能把眼淚和血吞。

這就是一種原始的「閹割恐懼」,從遠古的部落互相征戰搶奪的時代延續下來:對於部落來說,最恐懼的就是被對方部落擄走自己部落的年輕女性,從而斷絕生育能力,最後失去自己的傳承。直到現代,這種被斷絕後代的想象,還是能引發「閹割恐懼」。

黑人常被認為體能好,性能力強。(新華社)

世界共通的現象

「閹割恐懼」是人類男性的天性,其實各國都有類似的現象。美國直到1967年才宣告禁止「黑白聯姻」是違憲的,當時美國超過一半的州明文禁止黑白聯姻;奴隸時代時,更有許多女主人和黑奴偷情的故事流傳,真實性當然很可疑(現實中男主人強暴女黑奴更常見),但很符合男主人的「閹割恐懼」想像。

本來打着人道精神的歐洲,這幾年對難民的容忍度也越來越低,認為這些中東難民們(男性居多)將會篡奪原本歐洲白人血統的右翼思想也越來越受到歡迎。

日本有美軍基地的駐扎,又因為在二戰中慘敗給美軍,所以對這種閹割恐懼已經深入骨髓。在通俗文化中,到處都能夠見到對和洋男交往的日本女子的鄙視,或是對堅持和「大和男人」交往的女子的讚賞。

和大陸隔著一條台灣海峽的台灣,這幾年來對CCR(Cross Cultural Romance,跨文化戀愛)的嘲諷已經非常嚴重:對和洋男交往的女性,通通都叫做「母豬」,但是和洋女交往的男性,則被稱讚是「台灣之光」。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黑白混血。(AFP)

別落入歧視陷阱

其實,這樣的反應並不因為階級或是國力,甚至是刻板印象中的性能力給引發。在白人的刻板印象中,黃種人的性能力比較差,但是一名黃種人如果在美國和白人交往,同樣會引發周圍白人的「閹割恐懼」,甚至很可能進一步的去攻擊這名黃種人。

到最後,其實這種敵意,只是因為「非我族類」來搶奪生育權利的想像。要進行拆解,也該從制度面上呼籲善待外國人,增加外國人融入社會的可能性。但如果只看到男性搶著「保護」女性,就認為這是性別歧視,恐怕沒有騷到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