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爸爸去芬蘭2】建築師爸爸:靠死背知識已過時!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三個爸爸的七日芬蘭之旅,到過多間不同類型的學校,接觸過當地的老師及學生,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Vincent,令他最深刻的是當地學生的笑容及自信。「這種自信在香港的學生身上很難看見,因為很快會被測驗、考試打沉,哪來自信?」
育有一子一女的Vincent,是一名建築師,自小在名校畢業,現在更在一間著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有不錯的職業、收入也高,兒子照理應走同一條路,為何選擇讓兒子入讀另類學校?
「而家香港的教育只會train到好似我咁嘅人,但二、三十年後到我個仔的世界已經唔同,傳統教育只會教知識,而家好多知識去google都搵到,相信未來已經唔再係知識為主,有智慧去運用知識先係最重要。」

Vincent的兒子現年7歲,前年由傳統幼稚園轉到另類學校,選擇讓兒子走一條非主流的路,他說是因自己經驗,加上兒子小一面試的經歷,令他覺得香港教育制度已不合時。「我一直在香港讀書,港大畢業後考到專業建築師資格,但我出來工作後發覺自己對於專業範疇以外的事完全不懂,更感慨的是我這一行明明是需要創意的行業,但很多新入職的同事高學歷、拿很多A,卻完全沒有創意,我就開始想傳統的教育是否仍然可行。」

兒子考小學四戰四敗

Vincent說兒子在小一面試多次失敗,也促使他走向另類教育的路。「兒子幼稚園階段一直沒有上什麼興趣班,我覺得快樂就夠,但在考小一時為他報考四間小學,四次面試全部失敗,我覺得他也算聰明的,莫非真的要像其他家長一樣催谷?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沒意思。」Vincent決定讓他轉讀「愛童行學園」,去年再升讀其小學部(HIS Holistic Innovation School)。

Vincent(左二)與阿堅(右二)3月一同到芬蘭參觀不同的學校。(受訪者提供)

由於另類教育在香港是新的教學方式,未來的銜接也未有明確的路,「我們家長選擇這條路也是一種體驗,這條路要靠大家一齊去摸索,家長同學校要緊密配合。」這次去芬蘭,Vincent說最主要是芬蘭的教學理念跟兒子學校相近,所以希望可以了解更多,想一想將來的路要怎樣走。Vincent說:「由於芬蘭7歲才入學,我去到問過一個學生,問他7歲前做什麼,他就答我一個字:玩!」

在香港,7歲的小朋友,如果未識串alligator、不懂背乘數表已經輸在起跑線。玩?一日有一小時已是奢侈。

芬蘭小學生考試不會「肥佬」

「我同一個中學生傾偈,問佢開唔開心,他說也有壓力,因為將要面對公開試,成績會直接影響升讀大學。但問到小學生活,他好快好直接就答我『好開心!』原因是他從沒失敗過。」Vincent說他一聽到這個答案,覺得難以理解,再追問下去,原來是因為他們考試從來不會「肥佬」,每次考試或測驗老師出的題目都會因應學生程度而定,所以學生一定會合格,就算不合格會再考,直到合格為止。

這樣的教育模式已很值得學習,在這種環境下令小朋友建立起自信,不會因成績差而被打沉,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這對於個孩子的成長很重要,教育就是life learning。
Vincent
Vincent專程到芬蘭的大學觀課,希望了解更多當地的教育制度。(受訪者提供)

Vincent跟當地老師傾談,了解更多當地的教學理念,他們希望小朋友有自主性,可以迎合世界的轉變,適合不同工種,對社會有敏銳的觸角。「在芬蘭老師有高度的自主權,不會受教育局及校長的影響,他們可以自行決定用什麼教學方式較適合,以學生為中心,調教到適合的課程,同時讓小朋友找到自己的興趣,上中學很快已揀科,按自己的興趣去讀。」相反在香港,教育着重知識,Vincent強調這一套已過時。

延伸閱讀:

【三個爸爸去芬蘭1】爸爸為女兒教育找出路:不要只為考試而讀書

【三個爸爸去芬蘭2】建築師爸爸:靠死背知識已過時!

【三個爸爸去芬蘭3】爸爸創辦另類學校:教育要以孩子為中心 

每逢周末Vincent一家人都會出外玩。(受訪者提供)

用智慧運用知識

「香港教育制度要你記好多知識入腦,但現要知識唔難,打開電腦,一上google就找到,除非去到醫生的專業,否則如建築這行業的知識也不難在網上找。傳統教育只會train到小朋友有知識,有知識但無智慧就冇用;相反有智慧的人一定識運用知識。」Vincent說。

在芬蘭同過教育界不同人交流之後,Vincent說最大的得着是令他放開固有的包袱。

以前都覺得讀大學是必然的,但去芬蘭聽過唔同意見,我再同阿堅傾偈,他以前曾做過research的工作,見到最有創意的反而是未上大學的人,在外國很多中學生創業,他們很有創意,我再想,那大學畢業、為一張證書真的重要嗎?如果他13、14歲創業,找到自己興趣、有意思的工作,不就可以了嗎?
Vincent

樂見兒子用多角度思考

在最近一次跟兒子的對話,令Vincent覺得為兒子選擇的路沒有錯。早前一家人到一間以play and eat為主題的餐廳,小朋友當然玩得開心,兒子之後也問他可否再去,但Vincent覺得收費貴,食物不值這個價錢。「就這個話題,我和太太會跟他再討論,叫他想想為何價錢貴也有人去?再叫他想若是他開店,他會開一間怎樣的餐廳?他認真去想,更用不同角度去思考,他說如果我想光顧的人開心,會開一間eat and play的,如想賺好多錢,就會開一間高級餐廳…從對話中我發覺他已懂得從經濟、商業、心理學、社會責任等去思考,已超越這個年紀的想法,這是我意想不到的。」

Vincent自小接受香港的傳統教育,讀書講求分數,但兒子現在讀的學校,既沒功課更沒考試測驗。「當初會不慣的,因為覺得無標準去評定,但想深一層,標準是什麼?一年級要識A至Z?現在他每天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他明顯比以前主動,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興趣。」

對於前路,Vincent指無論是家長或孩子也是在摸索中,將來世界是怎樣也沒人知道。「與其擔心將來,不如現在用心跟孩子同行、一同經歷更好。

 

Kinal(左起)、阿堅及Vincent三人都覺得香港的教育制度是死路,希望為子女找尋另一出路。(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