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爸爸去芬蘭1】爸爸為女兒教育找出路:不要只為考試而讀書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在3月30日的凌晨,3個爸爸放下工作及家人,背起重重的背包,經過十多小時的航程,飛越7千多公里來到芬蘭,為的不是找聖誕老人,更不是要追極光。「我哋三個傻佬主要去當地School Visit,了解芬蘭教育及老師教學理念,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有所啟發。」阿堅說。
三個傻佬在這7天的行程有什麼得着?
「我同一個16歲的學生傾偈,他已經好清楚自己將來想做什麼,識得鋪排自己要走的路,因為他們有很多空間去想,這是我最希望女兒做到的。」阿堅說。的確,回想一下16歲的我,仍是一舊「飯」,只為應付好眼前的測驗考試,將來,也沒時間多想。
「所以香港傳統教育就係一條死路。」阿堅總結。

阿堅口中的三個傻佬,除了他,還有女兒所讀學校「HIS Holistic Innovation School」的家長Vincent及校長Kinal,三人同樣在香港長大,預科畢業後升上大學,之後找到不錯的工作,雖然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成長,但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三人的理念相近:「我們也覺得香港傳統的教育唔人性化,並非按小朋友的年紀及需要而去設計,要追求分數,為考試而讀書,他們沒時間、更沒機會去發掘自己的興趣,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只是train worker,但未來的社會已不再需要worker。」

阿堅育有兩名分別3歲及7歲的女兒,之前曾任中學老師,熟識傳統的教育制度,自己的經歷加上女兒兩年的幼稚園生活,令他對教育有不一樣的睇法。「當初為大女揀幼稚園,都好怪獸咁選擇一條龍,你見到個個都咁行,覺得好正常跟住去,但當她一直讀至K2,就發覺唔對路。」阿堅說女兒學習能力高,但做事很慢,令媽媽又急又氣,因為做功課的問題,搞到每日都「家嘈屋閉」,令阿堅感到很無奈。

 

延伸閱讀:

【三個爸爸去芬蘭1】爸爸為女兒教育找出路:不要只為考試而讀書

【三個爸爸去芬蘭2】建築師爸爸:靠死背知識已過時!

【三個爸爸去芬蘭3】爸爸創辦另類學校:教育要以孩子為中心 

 

阿堅(右)、Vincent(左一)及Kinal(左二)三個爸爸早前專程到芬蘭參觀不同的學校,了解當地的教育。(受訪者提供)

脫離傳統教育 轉讀非主流學校

「女兒的幼稚園雖然谷,但功課不算太多,如果連K2都搞成咁,將來會更勞氣,我不希望未來十幾年日日都家嘈屋閉,加上我自己好鍾意同小朋友出去玩,如果讀傳統學校,星期六、日又要做功課、溫習,相信好難去玩,所以讀完K2就轉校。」當時阿堅跟中學同學Kinal傾談,知道他將會開辦一間非傳統的另類學校,這間學校沒有課室,以混齡教學,沒有書本功課考試,學生要親身走到大自然或深入社區,以體驗教學為主,讓他們從活動中學習。女兒在前年轉到「愛童行學園」,現在已升上其小學部「HIS Holistic Innovation School」,阿堅說她在這兩年的改變很大。「她以前不願意嘗試,很抗拒新事物,現在已經唔同,長期好開心,咁日日玩當然開心,但她眼見其他人要返學好忙,又要溫書考試,她反而問我:『死啦,我會唔會大個咗學唔到嘢?』」

阿堅說讓小朋友入讀非主流學校,不用做功課考試,但不等如可放手不管,反而家長要做的會更加多,「讀這類學校父母需要引導小朋友,她感興趣的,我會嘗試去將她的興趣慢慢擴大,提供相關的資料。例如有一次她跟學校參觀博物館,回家後問我禮炮是怎樣發射,我唔會講答案,反而是一齊去找,再跟她一起做實驗,一起研究,引起她對學習的興趣,只要她不停去問點解,就會有動力去找尋答案

我們的角色是要引導她,告訴她在哪裏找資料,陪她一齊去行這條路,其實很多事連我自己也不懂,我會一齊學習,提升她不同範疇的興趣。
阿堅
阿堅來到芬蘭的小學,與當地學生玩及傾談。(受訪者提供)

芬蘭學生對前途有清晰概念

今時今日的父母看重成績、講求分數,為孩子鋪排好他的人生,但有沒有想過這是孩子想要的嗎?「去完芬蘭,我最深的感受是當地的學生對自己的路、興趣有很清晰的概念,我們去到其中一間中學,他們上堂氣氛好relax,學生很尊重老師,相信若在香港同一環境,就會out of control。」阿堅說他曾跟一個16歲的學生傾談,發覺他已經好清楚自己將來想行的路。「他告訴我想讀心理學,將來想做同小朋友有關的工作,更已想好怎樣鋪排自己的路。」

阿堅說最大的原因是芬蘭的教育是啟發小朋友的興趣,有空間讓他們去找尋自己想做的事,這方面香港遠遠落後。「以我自己為例,我以前讀書除了所讀的幾科,沒有其他知識,香港教育制度不會鼓勵你參加其他活動,最終只是考試,家人、學校、社會同你講你要讀書、溫書、考試,可以讓你嘗試的事很少。到我大學揀科時也不知自己想讀邊科,亦不知自己興趣是什麼。」

現在需要的技能跟以前不同,不再是我們以前學的,電腦也勝人腦,所以家長思想也要改變。
阿堅
阿堅覺得陪伴女兒成長,一起探索是最重要。(受訪者提供)

家長要接受改變

「在芬蘭我們去參觀一間以建築為主題的學校-Arkki,看到學校怎樣透過建築去inspire小朋友,課程涵蓋4-19歲,並將ART、歷史、文化、傳訊等融入課程中,讓孩子有多元化的發展。」阿堅指芬蘭每十年進行一次教改,剛於上年推行改革,提倡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主題式學習),即不分科、跨學科教學,以討論為主,並採取議題教學法,這跟Kinal的理念不謀而合。

阿堅指非主流的教育在香港仍未有清晰的路向,「這條路可以點行,點發生到都未知,但只知暫時傳統係一條死路,另一條活路係邊也是要摸索,去芬蘭就是因為我們想了解更多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再想一想怎樣整合成可行的計劃,應用在孩子身上。」 身邊的朋友、親人也很難理解他為孩子選擇的這條路,也覺得這件事不可能發生在香港,但他不會介意其他人的想法。

阿堅希望透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女兒從小接觸到不同的知識,8、9歲可能已知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我經常跟她說,我不是要她讀很多書,亦不是學很多字,我希望她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有興趣也自然有動力去學習,未來的路就會懂得自己行,掌握到自己想做的事,這是我最想做到。」阿堅強調小朋友要learn from play:「學習也是玩的,只要用的方法對,任何時候也是在學習。」

至於另外兩位同行的爸爸,在今次的芬蘭旅程又有哪些體會?請繼續留意【三個爸爸去芬蘭】的專題報導。

其實她是否入到大學也不緊要,最重要是快快樂樂的跟她們玩,在這十幾年陪着他們成長已足夠。
阿堅
三個爸爸對教育有共同的理念,而子女又在同一學校,因此會經常相約一起去玩。(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