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港媽讀醫方知遺傳父親ADHD 半輩子難集中無時停終有解答
英國名廚Jamie Oliver、荷里活喜劇大師占基利,以及擁有28面奧運金牌的游泳運動員菲比斯,都有一個共通點——確診為ADHD患者。ADHD全名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與以上幾位在不同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放在一起,反讓人有所猶豫,到底ADHD是一種病,抑或是個性特質?同樣為ADHD的王玉珍醫生的回答相當有趣:「既是,也不是!」
王醫生並非故弄玄虛,而是的而且確不少屬於ADHD的特質,絕大部分都市人都擁有,像是猶豫不決無法做決定,埋首於特定興趣中而忽略其他,只是程度有別。「過去很少會留意到孩子有問題,只會覺得你是特別頑皮、不聽話,又不努力讀書。」就像王醫生小時候坐不住,精力旺盛,難以集中,自然在學業上表現不好,對父母而言是頭痛的孩子。不過這種誤以為是孩子不乖而只管責備的情況,到今天也並沒改善太多。「我遇過很多是小時候沒有發現,然後因為家庭和學業問題而令自我價值低下,再演變至焦慮、憂慮症的成人患者,是社會悲劇。」
急性子爸爸同患ADHD
慶幸的是王醫生找到讓自己投入其中的興趣,個性也樂天,童年時的委屈、辛酸沒有留在心上。「我興趣多多!讀書時坐不定,上課老師講的聽不進去,但我對出版很有興趣,自己出過一份報紙,不過因為要寫太多字,嫌攰,出了一份就沒有了。後來我自己畫漫畫,前前後後畫了三十多本『兒童園地』!還搞了個美腿比賽,讓同學來選,總之就玩意多多!」醫生說得眉飛色舞,光聽她憶述都如歷其境,想像得到當年的那個小女孩,是如何的活潑好動。「不過我媽媽就很頭痕,因為我成績麻麻,加上我爸爸也是停不下來且非常沒耐性的人,一家人外出吃飯,吃沒一會他就把餸菜都全裝在外賣盒,說太浪費時間,帶回家吃,後來我們學精,菜一上枱就馬上分到大家的碗中!」難怪王醫生不只一次說到:「媽媽照顧我們一家六口非常不容易。」
赴美讀醫成人生轉機
ADHD是種高遺傳疾病,數據顯示高達八成屬遺傳因素,王醫生後來在美國讀醫時發現,自己以及自己的父親、子女,都同屬ADHD。「中學畢業後我去讀護士,第一次考第一!本來想到台灣升學,但他們不收我,我便把心一橫,報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飛了去美國!」行動力超強也是ADHD的其中一項特質,約二十歲的她發現此路不通便立即另闢蹊徑,結果反倒因而開拓更廣闊世界。「在美國讀完經濟和心理輔導後,想起自己本來對讀醫有興趣,便走去問學校收不收我。」
王醫生說得輕描淡寫,聽她談起過程,卻戲劇化得令人驚訝。「有一次我經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門前,想起自己本來就是想讀醫,便入去直接問:『33歲讀醫是否太老?』對方回應不老,我便開始了在美國的醫科課程。」讀醫期間她懷上孩子,更要在預產期前一天考畢業試。「我大着肚應考,校方教我寫信給考試委員提出要求,結果他們幫我安排在一個大學禮堂考試,專門由一位監考官監考,讓我坐在最接近洗手間的位置,因為萬一作動的話便可以立即到旁邊的醫院生產。」驚險過程堪比電影情節,王醫生卻覺得小事一件,笑笑口續道:「結果第三天女兒才出生。」
問足病人三代家族史
婚後成為兩孩媽媽,一家四口在美國生活多年,回港後對精神健康領域特別感興趣,漸漸接觸愈來愈多ADHD相關的病人。王醫生強調基因的因素固然存在,但環境和家庭的影響更是深遠長久。「所以病人一來到我這裏,我一定先問三代家族史,其實這已經有科學研究證實,前兩代未解決的問題,會遺留至第三代身上。」病患來到王醫生的診所,頭三次都是長長的了解階段。「第一次應該說是一個interview,我in病人,病人也in我!」
對於醫生病人之間的責任和關係,王醫生既權威亦謙遜。「遇過不少病人都會自行停藥,有時是覺得自己情況不錯,便覺得不需要再吃;有時是因為副作用不舒服而選擇停藥,甚至不再來覆診,變成病人自己做了medical decision!」王醫生說時鮮有地帶點勞氣,誠然,作為醫生,面對不聽話的病患,很多時只能徒嘆奈何,畢竟回家後有沒有遵從醫囑,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但醫生同時也不能高高在上,醫生也一樣要從病人、小朋友身上學習,通過了解去幫助對方。」
本港專注力促進會創辦人兼主席
現為本港專注力促進會創辦人兼主席的王醫生,近年積極向大眾推廣ADHD資訊,冀望越多人了解,就越少因ADHD而感到困擾、痛苦的孩子,以及成人。「每個人的外表都不同,為何卻認為大腦都會一樣?」西方諺語有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來到今天,或許應該這樣說:「守護一個孩子,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