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的4日3夜】當阿美族遇上香港中學生 夜間狂舞吧!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曾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意即台灣人情味濃,熱情友善令旅客難以忘懷。對於這班來台作地質考察的中學生而言,遊畢台灣著名的「月世界」及一嚐芭樂滋味後,原來最開懷的時刻是……
攝影:梁蔚澄、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即使在前往另一個地方的路上,學生也與阿美族人傾談。

在上回:中學生遊「月世界」 寸草不生惡地種出香甜芭樂,這班遊歷了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又在附近的園林裏以芭樂保充水份後,來到一個小村落,她們穿上色彩鮮豔的額帶、衣服及腰帶,原來是台灣原住民族──阿美族,雖然不少年輕的族人已向市區就業及居住,但當節慶來臨的時候也會回村一聚,因此阿美族仍保留不少的傳統文化,她們說:「是因為貴賓來才會穿上傳統服飾,以視尊重。」

鈴鐺與舞蹈的結合,令一眾學生也High起來。

狂舞吧!阿美族跳起來!

「鈴、鈴、鈴、鈴……」

「唏呀,呀唏唷、唏呀,呀唏唷……」

「鈴、鈴」與「唏呀,呀唏唷」的聲音重疊着,這是阿美族身上的鈴鐺,因隨着她們愉快的躍動而所產生的聲音,她們一面晃動,一面唱出高低起伏、快慢有致的「唏呀,呀唏唷」伴唱,令寧靜的夜變得熱鬧起來。阿美族先教學生及老師們唱出屬於她們的旋律,圍圈後便開始跟着族人唱出來的旋律跳着。她們流得一身汗後,好戲卻在後頭……

跳舞後如破冰一樣,自拍當然少不了。
阿美族二人輪着以木棒打入木舂內,把當中的小米變得黏起來。

傳統小食:小米料理

阿美族跳起來可算是她們與學生的「破冰之舞」,熱鬧的氣氛沒有減少,阿美族隨即拿起石杵,然後在二人輪着打入木舂內,木舂盛着一些浸泡後並蒸熟的小米,她們示範着並解說,不斷的搥打,會令小米產生黏性,當快要凝結成塊狀時,便可拿起來,沾上花生粉,再用麻線割成一顆顆,這便是原住民的傳統小食──小米麻糬,一顆顆麻糬黏性較強,因此柔軟之餘,亦富有彈性,學生試用木舂搥打,又試穿阿美族的服飾。雖說要了解一個民族,由舞蹈至她們節慶用的食品,時間雖短,卻至少讓他們感受到當地的熱情,對台灣阿美族有初部的認識。

這次交流機構亦請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李錦發組長及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劉瑩三教授隨團分享地理知識。而他們的最後一站便是與台東的中學生以簡報的形式分享前3天的見聞及介紹香港的地貌。

青年地質保育大使培訓計劃

培訓計劃由2011年開始舉辦,是「新創建香港地貌行」旗下的主要活動,她們希望熱衷於地球科學、地質保育及環保的中學生在活動中更加認識不同的地貌,培訓課程維持1年,當中包括認識香港珍貴的地貌、在港推廣地貌及環保活動等,部分學員可往國外作地質考察,新一屆的活動於今年5月19日前截止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