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專題】自閉症兒子現焦慮不願上學 母辭工助克服解心結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面對焦慮症,教育心理學家羅婉萍表示家長應與小孩一起正面面對,而非逃避。吳太的兒子患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ADHD),在K3時出現焦慮症狀,經常失眠又發惡夢。為了照顧兒子,吳太除了預早半年時間到將入讀的小學參加活動,助兒子提早適應新環境外,她更索性辭掉工作,全職照顧兒子。

吳太希望政府能投放多些資源在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小孩,減輕他們的壓力。

「我唔返學,個個老師都罵我!」吳太回憶兒子K3時經常發惡夢,從夢中哭着醒來,更不願上學。初時兒子並不能說出抗拒學校的原因,她只能慢慢引導他:「我逐樣逐樣問驚乜野,當問到是否怕俾老師罵,他便馬上點頭,而且很大反應。」因為患有ADHD,兒子經常被老師投訴及責罵,漸漸便對學校產生恐懼,對自己的行為亦很大反應:「例如他不小心打破了杯子,會怕得躲在桌底邊哭邊說『我不是故意的』,除了擔心亦很心痛,只能抱着他來安慰。」

當時吳太並不認識焦慮症,面對兒子的問題只能自行找方法解決。在獲派小學學位後,吳太便逢星期日帶兒子到新校園參加崇拜團契活動,在導師的陪伴下玩遊戲、看圖書。「因為開心,所以愛上新學校,升小一後便沒有抗拒上學。」

為了貼身照顧,吳太更辭掉工作。現時兒子每星期參加兩次感統練習,亦正排期接受職業治療,直至近月參加協康會的功課輔導班後,才認識焦慮症。「他在K3下半年時情況最嚴重,但當時我對焦慮症沒有概念,學校亦沒有任何幫助,如果我們可以早些得到專業支援服務,兒子可能便不用受這麼多苦。」

不應逃避 家長應正面面對
羅婉萍指出,抗拒學校是焦慮症中常見的病症:「他們可能一見到校巴、校門便會嘔,說『肚仔有蝴蝶飛下飛下』。」她又指出這些症狀會有頻率地出現,如每逢默書測驗、或派成績當天便會發作,如長遠來看影響生活各部分,便有需要接受治療。

當小孩不願上學時,羅婉萍強調家長不能一味滿足他們的要求,以免小孩學懂以此作為逃避的方法。「父母可以早點帶小孩回校,預留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作冷靜緩衝。」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顏瑋林(左)及羅婉萍。

潛移默化,多說鼓勵說話
面對焦慮,羅婉萍建議逐步逐步擊破:「例如小孩很怕蜜蜂,大人可以找一張卡通版的蜜蜂圖片讓他觀看,第二步是換一張真實的圖片,當他適應後,再找一隻假的蜜蜂模型讓他觸模。」除了練習,分析及鼓勵亦同樣重要,家長在每晚睡前可與小孩討論當天的情緒,然後說三件正面的事情,藉此培養正面思想。

為協助受焦慮症困擾的自閉症小孩及其家長,協康會於5月將舉行「有『招』無慮家長會」,講解焦慮症的診斷、特徵,應對策略及認知行為治療查詢,有興趣可循以下途徑查詢。

日期:2017年5月26日
時間:上午10時至11時30
對象:小學或中學學生家長、教師、輔導人員
費用:$50
電話:2784 7799
網址:aped.heepho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