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故事】90後美女茶藝師 自小隨母上山採茶 工廈創業開茶舍
你可知俗語所謂的「開門七件事」麼?「柴米油鹽醬醋茶」,意指維持家庭日常生活的7件必需品,如今廣為飲用的茶亦佔一席位。
品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這是日常提神品之一,也是假日「家庭日」中的茶樓常客:點心配茶;陌生在品茗之事,其實能嚐透箇中茶香、味道、甚至明白茶不止是一種飲料,而是由茶葉、泡茶、品茗的過程中,承載着歷史與人文風貌。
一個90後女生,旅行不是曬太陽、嚐美食,中學假期時,已跟隨母親到雲南看茶山,了解茶的生長地;在英國修畢設計系後回港,卻選擇一個「老套」行業,更前往工廈開茶舍。我們這一代,咖啡店去得多,茶舍你可曾去過?
攝影:鍾偉德
近年來工廈增添不少文藝氣息,尤以火炭的伙炭工作室,聚集眾多藝術工作者而為人熟悉。那裏卻出現一間新式茶店:瑜茶舍(yú teahouse),店主容德如(Catherine)是名90後茶藝師,中學開始,受經營普洱生意的媽媽Lily影響開始了解茶文化,但為何一個妙齡少女選擇自己創業,開設新式茶舍?最初在電話訪談時,她簡而有力地告訴我「媽媽影響我好深」……
節奏太快,密度太高、人太多了,我現在反而出不了港島。茶舍是讓人慢下來、療癒身心的地方。
城市的避世桃園 吸引中外遊客
要找個悠揚音樂並伴隨香氣的舒適地,不一定是咖啡店。Catherine早已為我預備一口綠茶,茶湯隨其陣陣清香傳來,沁人心脾,驅走由市區趕來的煩躁心情。她說:「好多人形容這裏是避世的地方,一個工廈,想不到有個茶舍,還說假日除了行商場外,現在多個選擇……甚至有人來影結婚相呢。」這裏是個有趣的地方,像個「文青咖啡店」,只是容器盛載的,不是咖啡豆;9成的木架及傢俱也是由Catherine一手一釘揼出來,簡潔、幽靜與靈氣引來不少年輕人,甚至美國、瑞典、日本、韓國遊客到此品茗。
對她來說,這裏又是個怎樣的地方?「茶舍是給我發揮對藝術的追求:茶的藝術,無論在泡茶、茶葉包裝的設計等,我在做我喜歡的事。」她說對茶的興趣是慢慢培育,跟不同的老師學習,真的愈學愈喜歡。有些人認為茶是「老餅」、「老套」的玩意,但她認為「當你不了解一件事時,你根本不可以說你不喜歡。你可以說有點老套,但不能那麼快定奪她的內涵。」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甚難;把興趣當作生意來做,更難,當我們談及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氣時,她的支持者便及時出現。
茶藝的意思,就是怎樣把茶葉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要把握、了解這茶,如幾多度水沖泡,需要幾多份量等。甚至將茶葉的不好隱藏,將最好的,呈現其120%的姿態。
純樸茶山生活 反思都市繁華格調
Catherine與大眾一樣,對茶的第一印象就是與婆婆、媽媽去茶樓飲茶,婆婆喜歡飲水仙,她便習慣一到茶樓便叫「水仙滾水」。自她到英國讀書後,當學校有長假期時,媽媽Lily便會叫Catherine一同前往茶山當作親子活動。當時的Catherine約15歲,回憶說:「在麗江落機時已有高山反應,有點暈,行兩步要坐低。」媽媽立即笑言:「你後生,動作大,急反而不好,好像我一般慢慢行便沒事呢。」Catherine沒有拒絕媽媽的邀請,當時亦沒有興奮的感覺,一開始總覺有點辛苦,因為那時的山路都是顛簸不平,衛生條件差,上洗手間亦不方便,怎樣也有點不習慣。
看見到茶山上的壯觀景色,顯得煩惱原來很渺小。
上茶山帶給她另類的經歷,他們的純樸、純真令她反思城市與山中的生活。Catherine說:「你可以說山上的生活沒那麼「多姿多彩」、沒那麼多資訊,但他們的生命有另一種平淡和快樂。有時會想,為何他們會這麼快樂,而城市人差那麼遠?是不是與茶有關?」每次上茶山,她們逗留兩星期至一個月不等,有時更會天未光便上山,下山時「看見一片片雲海,一望無際,中間又有一個山峰。你會覺得親近大自然,會令你懂得欣賞,學會感恩。看見茶山上的壯觀景色,顯得煩惱原來很渺小。」為何大多在4月前往茶山?媽媽Lily說:「4月有不同的祭典,如茶王節,每個茶山內,有一個茶魂,甚至可稱為王,他們會着小數民族的衣服,唱歌跳舞。我們每次上山除了看茶葉的質素,其實也是與朋友相聚。」
茶都是源頭,是第一手,品質的保證,女兒可放心地衝。
茶是令我們更加親近,很多朋友也好奇我們不是一般的母女,有如Best Friend一樣的關係。
女兒愛上茶 媽媽是幕後推手?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怎樣開明、放手的父母,也會為子女的未來擔憂,為他們安排一切,那她們……
Catherine說:「其實我覺得好好彩,因為有媽媽的知識協助外,細個已開始慢慢接觸,好像棉花一樣吸好多水,令我真正想開茶舍時,也有一定的認知及準備。」
媽媽有點說笑,又有點自豪地說:「我覺得我有少少安排的,如每年參加茶葉展覽會時,我會乘機叫囡囡俾意見,看一看,她會給我一個字:『亂』。久而久之,她便會主動給我放整齊。」
媽媽解釋說,因那些茶葉展覽會,是要給眾多的收藏家、買家一看,因此門面怎樣也要讓人有琳瑯滿目的感覺,有不同的選擇,並不是以精品作主打,因此Catherine總有一種亂的感覺。雖然Catherine當時年紀雖小,對茶葉並沒有太大興趣,但媽媽總說:「來支持下媽媽吧,就算沒太大興趣。」那麼女兒愛上茶,媽媽是幕後推手嗎?媽媽說:「雖然是有些安排,但我覺得她能在茶裏得到滿足感,又能在美與文化中工作,何樂而不為?後來她想開茶舍,我便全力支持。」Catherine說:「就好像她叫我去聽粵劇,我會陪她去。但至今,我對粵劇也不是很大興趣。」
不少人沒留意她(茶)的層次與回甘,只覺得是水用來解渴。但當你用心感受,細嚐後才會知道她的分別。
「瑜茶舍」是治療心靈的地方
Catherine笑言,不少人認為「瑜茶舍」的名字與她的名字有關,一進來便叫我余小姐,她開懷地笑說:「我不是姓余呢」。她解釋,神農氏嚐百草,在《本草經》中茶被當成如草藥一般有療癒的效果,這塊玉葉(茶葉)有如美玉。而「瑜」是美玉的意思,她希望「瑜茶舍」的茶葉如美玉一樣的品質帶給客人,所以她們最初只是售普洱,而不同年份的普洱便以不同的美玉命名,如碧璽、松綠等。但她認為最重要的,是「瑜」與「癒」音同,她希望帶給客人身心靈的療癒。
品茗是藝術,與文化,歷史有不可分割的牽連。當你了解茶的歷史後,你會用不同心情去感受。都市人有很多病,希望大家能在飲茶過程中去放鬆自己,感受當中閑暇與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