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都會患上過度活躍症?4大病徵:過動 衝動 不專心 共病
早年外界對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認識較少,認為過動或經常遊魂的小孩只是頑皮、心散等。直至長大,一直未被正視的病症浮現,更沒有作出治療,影響到家庭、社交,甚至工作。從事精神科專科17年的張漢奇醫生接觸不少成人ADHD患者,其中很多都是踏入社會後,因各種情緒病才被發現。
過往一位男性患者因工作不順,繼而誘發情緒病,轉輾向多位精神科醫生求助,先後被指患上躁狂、抑鬱症和焦慮症,服食多種精神科藥物後亦未見改善。轉至求助張醫生後,並建議他服用ADHD藥物,服藥後病症大大減輕,工作情況好轉,「共病」亦有所緩和。
焦慮症、躁狂等共病影響治療效果
張醫生表示,不論成人或小孩,ADHD患者都常有「共病」的情況,即同時患有另一種精神病,他指出有87%的患者最少有另一種精神病,56%的患者最少有兩種,例如抑鬱、焦慮症、對抗性反叛、手腳震動、情緒障礙、躁狂等。「現時暫未有文獻指出ADHD與共病之間有因果或先後關係,只是兩者同時發生,例如很多人在酒吧飲酒時亦會吸煙,但並非因為飲酒,而要吸煙。」
因共病病症比ADHD更明顯,病人和醫生會集中治療患者的精神病,因而忽略了患者的ADHD病症。
影響工作表現,難以應付數據性、分析性工作
ADHD患者由小至大,腦部發展較常人遲緩,其他人能控制的地方,患者卻不能控制,「ADHD不會突然而來,它是從小便伴隨著患者,視乎什麼時候被發現,有成人患者容易衝動,如亂購物、工作時集中力差、與上司稍有意見不合便起爭執,反應過大,這或許都是兒時病症未得正視,延續至影響成年後的生活。」張醫生指很多患者不能安坐辦公室工作、難以應付複雜的數字或龐大的資料、跳躍式閱讀文章、不能長期待在同一工作崗位;又或與上司溝通時,看似專心聆聽,但其實未能接收資訊,組織能力差而難以作出有條理的回應,從而影響工作表現。
十多年的診症經驗中,向張醫生求助的病人來自各行各業,如醫生、律師、精算師、銀行家、工程師:「過往一個從事銀行基金經理的患者向我求助,他的工作需要先從證券分析師瞭解各種股票的優劣,再為客人判斷買入何種股票。因為ADHD的影響,他難以聆聽分析師的講解,一兩分鐘後便雲遊四海,亦不能閱讀厚厚的業績年度報告,自然難以做好工作。亦有患者計算財務報告時,即使重覆計數、檢查數十次,結果仍然有錯。」張醫生比喻人的腦袋為電腦,CPU(中央處理器)很厲害,ram(隨機存取記憶體)卻很少,別人都有16GB ram,ADHD的病人只有512mb,而服藥就等於為病人「加ram」,記憶體增加,腦袋處理資訊的速度和效果自然亦有改善。
ADHD有四大病徵,分別是過動、衝動、不專心和共病,這些病症會隨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前兩者在幼兒時期非常明顯,容易被大人察覺,繼而進行相關的測試。不過,即使不作出任何治療,過動和衝動的病症在踏入適學年齡後亦會大幅減輕。相反,後兩者病症在幼兒階段難以察覺,入學後才會慢慢浮現,共病情況多數會在青少年階段顯現:「不受控制、經常跑來跑去,這類兒童患者很容易被發現,但有的做事馬虎、常有遺漏、集中力差、上課經常發白日夢,這些小孩通常被認為是懶散,少有會聯想到是因ADHD引致。」
兒童時期服藥治療 三份一機會能康復
「ADHD的成因有30%遺傳自父母,另外有三份一的兒童服藥後能康復,根據一個2006年美國的統計數據,兒童ADHD患者有8-10%,成人有4.4%,當中的差額便是康復數字。」張醫生會讓病人服藥一至兩年後嘗試停藥,如腦部受藥物刺激下情況有改善,病症不再出現,便能停藥。
回看數月前一篇新聞報導,報導指「一名患有過度活躍症的19歲青年,過馬路時疑遭車輛撞到倒臥馬路後,再遭一輛途經的士輾過身亡。」雖然內文並無對死者的ADHD情況、與車禍的關連性有更多描述,但似乎已為ADHD病人貼上了「失控」的標籤。因為與精神科相關,張醫生指現時仍有許多人不接受自己患有ADHD,亦有家長不願讓孩子服藥。現時治療ADHD的方法有三種,有效程度亦各自不同,社區治癒的成功率為25%、行為治療為34%、藥物治療為56%。「雖然藥物會有胃口欠佳、失眠的副作用,但很多病人都不會長期服藥,他們會選擇在白天服用4小時效用的藥物,晚上6時後不再服藥,便不會影響睡眠。」
ADHD是否一個病,在各人眼中有不同看法,在張醫生來說,既然它能以藥物控制,就是一個病,與傷風感冒無異,不需對它過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