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運動不足易生意外 跳繩可加強骨質密度 更利大腦發展助學習
「每日運動一小時」這提倡運動的口號經常可見,但與學術相比,很多家長或老師都傾向利用大部分時間來溫習,把運動放到一個次要的位置。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指出,運動的益處並非只限於強健體魄,更有利於大腦功能發展,影響學習成效。
香港學童運動量不達標
「香港兒童體能普通為差,香港大學在2015年發表的統計數據中,只有8.3%學童每日運動量達標。」雷博士指出,在生理學上,哺乳類動物在成長期中需要運動來激發肌肉骨骼系統、代謝系統、免疫系統等身體機能發展,貓狗如是,人類亦一樣。「人體有6百多組肌肉、206塊骨頭,都要靠運動才能正常發展。」可惜在香港教育制度和環境因素影響下,學校不只缺乏體育堂時間,在休息時間亦禁止跑跑跳跳。
「運動是一個習慣,當成長時期種下愛好運動的習慣,長大後亦會持續。」雷博士引述北歐一個長達40年的追蹤研究,印證骨質疏鬆是可以預防的,如兒時有足夠的跳躍(跳繩、球類運動)或負重運動(跑步),便可加強骨質密度,他形容情況就如儲錢,兒時儲得多,老年後便不易流失。
跳繩器材輕便,動作簡單,而且容易開始,雷博士認為十分適合發育中的兒童。「跳繩對體格有多方面的益處,例如有助骨骼系統健康、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完善骨質密度,日後有助預骨質疏鬆。亦有利增強心肺功能,改善平衡,手腳協調。」
運動愈多 大腦愈發達
除了體格上的益處,運動亦可影響大腦功能,雷博士指出由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兒科組織等學會所做的研究報名,早已肯定兩者有正面關係。「運動可加速血液循環,把更多氧份通過血液輸送往部腦。」他指出每個人的智力商數(IQ)都不同,但不代表都可發揮至最佳狀態,當大腦有足夠氧份,運作、思考、學習便能達到最佳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陳瑞燕教授過去進行一個有關運動與學習的實驗,她把一批小二至小五、成績較差的學生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的學生進行多元化動態及靜態課後活動,控制組則由資深老師補習功課,實驗為期20個星期、每周兩天、每次半小時。活動完結後,根據學校的成績報告,實驗組學生的平均分比以往進步4分,相反,控制組則退步4分,可見運動及多元學習對學習的重要性。
除了個人成績,運動亦有利社交技巧,雷博士表示團體運動是社會的小縮影,如在隊際運動中能與隊友良好的合作,換到日生常生活中亦大有機會成為領袖。「在社會學上看,有體驗式學習的理論,在運動的競技、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毅力、團體精神。」
運動量不足影響日常生活
「根據多個研究統計,香港兒童約兩成有肥胖問題,有兩成為過瘦,但餘下的雖然體重正常,卻不代表健康。」雷博士表示當體重不達標,身體其中功能亦會受影響,例如當肌肉不足,四肢力量不夠,在生常生活中便容易受傷。
雷博士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兒童的活動動作,他發現大部份兒童的跑、跳、擲活動過程都不正確:「例如跑步,正確的跑步過程是提膝,按照速度以腳跟或腳掌著地。但很多兒童或懶、或大腿力量不夠,跑動時雙腿運動幅動少,很容易便跌倒。」即使不是跑步時間,有些小孩日常時拖腿走路,缺乏平衡力而跌倒,都是運動不足的影響,降至最低層面,運動是訓練求生技能,預防受傷,讓兒童能在安全環境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