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感統訓練非軍訓式操練 與子女同行了解需要最重要
不少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在感覺統合訓練上有更大的進步,所以通常都會問職業治療師在家中有什麼活動可以做、要買什麼器材等等。喜步兒童成長中心的職業治療師陳珮儀就指,其實硬件不是最大問題,反而要留意以下幾個關於活動玩法的調節和心態上的軟件事項。
攝影:陳樂希
1. 治療是針對性的「中藥」
感覺統合有問題的小朋友,並非純粹某些訓練和動作就可以軍訓式操練地提升能力。治療師指所有感官活動都適合一般小朋友做,更鼓勵他們多做,就像「湯水」般滋潤身體。但對於感統有障礙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純粹滋潤,而是針對性的治療,就像一劑中藥。所以最重要是治療師或者家長跟他們有互動、協商,從中了解小朋友需要什麼成分,在訓練中慢慢累積進步。
2. 了解「放大」還是「縮小」調節活動玩法
感覺統合中有不同方面的問題。有時候小朋友接收訊息時,可能會被大腦放大,從而產生恐懼感、有過敏的情況出現。這樣訓練活動就不會太刺激,以放鬆為基礎,會做一些節奏較固定的活動,例如鞦韆或者彈床。
相反,如果小朋友接收訊息時,明明輸入的份量適中但被大腦縮小了,就會出現感官反應緩慢。例如你怎樣叫小朋友他都不會有反應理會你。這樣治療師就會給予大量刺激以及驚喜變化的感官活動,令小朋友身體的警醒度甦醒過來,讓他學習對不同事情作出適切的反應。
所以家長和要留意小朋友是「放大」還是「縮小」的問題,從而調節活動的玩法。
3. 辨識訊息憑經驗體驗
下一個層面就是小朋友辨識、分析訊息方面。有小朋友對物件「粗糙」還是「幼滑」的概念都分不清,我們就要給予他們不同經驗、體驗,將真實的感官訊息儲存好在大腦之中。在這個層面上,活動的玩法又不同,小朋友要處理很多辨識的程序。例如他要觸摸不同形狀、辨認不同質感、方向,需要多一點空間感的活動。
4. 與子女同行得到信任 指導動作計劃
再高階一點的,就是動作計劃。小朋友在訓練活動中會為自己不同的動作作出計劃,例如要如何旭動手腳才可攀爬上3層的拉架布。當小朋友感到害怕,覺得自己力有不逮、手腳變得僵硬,治療師會拍拍他的膝蓋,提醒他可以提高腳。當小朋友去到下一個挑戰,當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就會想獨立,例如說:「我可以的、我可以的。」這時治療師或家長就要減低協助。
感統非常注重訓練要在小朋友的能力之內,所以家長要留意小朋友的進度和能力,給予剛剛好的挑戰。而最重要是在治療過程中要讓小朋友覺得你是可以信任的,大人跟他們同行,而非純粹給予他難度。他們在大人身上學到解難能力、安全感,然後自己再探索、練習協調和動作計劃時,他的感統能力就會有進步。
這個家長與子女同行的心態,其實在做功課、進行不同活動中也可以應用得到。
5. 不要扭曲小朋友的感觀
當小朋友在訓練活動中遇到困難,例如在觸感墊上他覺得感覺很奇怪、很害怕。我們應該牽著他跟他說:「我們一起嘗試走走吧!」而非只在站在旁邊指點他「走過去走過去」,說:「好小事而已」等。我們盡量避免扭曲小朋友的感觀,小朋友覺得害怕、覺得緊張,一定是真實的。如何幫助他逐步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即使有少少緊張都可以做到的」,這個感覺就是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