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A效應:讓小孩參與的重要性│Sci Papa
此文絕非廣告!那麼為何要提及IKEA呢?「宜家」不是家具店嗎?為何又會跟照顧小朋友有關呢?筆者絕對不是想討論買宜家傢俬對小孩成長的影響,而是想說說一個大人跟小孩都會有的心理現象⋯⋯
【編按:作者為Sci Papa】
事緣2012年,有個哈佛商學院及杜克大學的共同研究,用了拼砌宜家傢俬的其中一種產品來做實驗,證實了人真的會比較喜歡自己有份製作的東西,更覺得自己製作的東西價值更高!因為這種心理現象,負責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教授Professor Michael Norton就將它命名為「宜家效應」——這是人的認知偏誤(Cognition Bias) 的其中一種——俗稱「自滿」。
筆者相信很多人都感受過,自製的東西就算多簡單,總會覺得充滿藝術氣質,與別不同。但是小朋友腦部已發展出這個想法了嗎?
一個2018的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的研究發現,4-5歲小朋友還在發展中,但5-6歲的小朋友就已經發展出「宜家效應」這個認知偏誤;他們對自己創造的東西都會特別偏愛。就算只是參與製作過程,甚至只是畫了一幅圖在物件上,對他們來說物件立刻升價十倍!
同一個研究都發現,無論他們是參與整個創造過程,還是只參與創造過程中的某一部份,最後製成品是否屬於自己都不重要,它在小朋友心中的價值仍然是高的。
所以,筆者在安全的情況下都盡量不會阻止女兒想參與一些活動,還希望透過讓她參與家庭中的事而令她對屋企更有歸屬感,更可能令她明白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並非理所當然,透過辛勞了解物件或事情的價值。
不過,「宜家效應」不一定每次都奏效,一個荷蘭研究發現,叫小朋友把蔬菜裝飾然後進食,沒有令他們更喜歡製成品或者更喜歡吃蔬菜。提出「宜家效應」的Professor Norton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如果小朋友根本不喜歡自己的製成品——例如根本不喜歡蔬菜,那麼「宜家效應」就不會出現!
換句話說,小朋友是否真有興趣參與一件事最為關鍵;要是小朋友是被迫參與,他就可能會討厭製成品——變成「宜家反效應」!
參考資料:
https://dash.harvard.edu/bitstream/handle/1/12136084/nortonmochonarielythirdround%5B1%5D.pdf?sequence=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17302743?via%3Dihub#b0145
https://www.emeraldinsight.com/doi/full/10.1108/BFJ-09-2016-0443
Sci Papa (專頁:Scientific Papa)
喜歡科學,但更喜歡老婆跟女兒。覺得科研跟「湊女」都是要有極度的耐性,不怕失敗,還要懂得自我反思後用不同方法再嘗試!將育兒及科學融合,期望伴著女兒走一條快樂的成長路。
《香港01》App,瀏覽更多親子資訊,
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