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育兒迷思系列2: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會寵壞孩子嗎?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在育兒路上,因著我們自身的信念,身邊人的不同經驗分享,網絡上的種種資訊......我們總跑出各式各樣的想法,卻又不知道什麼才是準確。一連十篇育兒迷思系列,讓我回應一下父母一些常有的想法。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延伸閱讀:【社工媽媽】育兒迷思系列1:不打不罵教養孩子,就是害了他?

第二問:

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會寵壞孩子嗎 ?

無條件的愛,本來就是一個奇怪的命題。因為愛的本質,本來就是無條件。什麼是愛,自古以來並未有人可以完美地定義,而我認為愛的最充分體現是,無條件地了解與尊重一個人。

很多人誤會,無條件的愛會寵壞孩子,似乎是由於他們的目光放在表面行為上,將一切遷就和照顧孩子的行為,誤以為就是愛的表現。

孩子說要玩具,你就買玩具。
孩子說要別人手上的餅乾,你就哄那人分一半。
孩子不論一歲,五歲還是二十歲,都高度照顧和管制。

這些一味遷就和照顧的行為,可能是由於自己沒時間好好陪伴孩子而生的補償;可能是由於自己不懂如何面對孩子訴求及負面情緒的無知;可能是由於將自己與孩子變成命運共同體,藉著控制孩子的際遇來為自己謀求安全感的佔有。

(VCG圖片)

看,一切都是「自己」

遷就和照顧的表面行為不是愛,相反,裏面躲著的很可能是恐懼。愛和恐懼,是推動行為的背後兩種力量。恐懼這股力量,我相信是始於缺乏,終於控制。而愛,我相信是始於了解,終於尊重。

當我面對眼前這個人,我能夠放下自己的部分,用最清澈的眼光去了解他的真實,看到他的需要,想法,性格。然後建基於了解,我們用善意按情況去做出最適合的決定,或將我們的想法告知孩子,或讓他自己做決定。即使可能對他好的做法,未必對我們自己好;即使他的行為我們未必認同,我們也依然願意接納孩子,不將孩子的價值與任何一切掛勾,並願意尊重他才是他自己生命的主人,不將自己壓倒孩子。這樣的愛,應該與寵壞沒什麼關係,反而成了孩子的身教,如何善待每一個人。

而,如果我們要做到無條件的了解與尊重孩子,似乎,我們也先要無條件了解和尊重自己,我們才有能力將自己與孩子區分開來。我覺得這一點反而往往是最難的。共勉之!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