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小孩】旅居家庭:放下對小孩的要求 後退一步給予成長空間
很多爸媽都攪盡腦汁,希望用最好的育兒方法照顧小孩,但Isabella和Matt卻相反,想辦法「偷懶」、希望能輕鬆地照顧小孩。無意中,Matt發現在放手不管的情況下,小孩卻能自覺學習,從此走上放養之路。
2014年,一家四口先後搬到曼谷、成都和沖繩旅居,環境改變,但放養依然,Matt認為自學過程需要自然發酵,爸媽首先要放下很多對小孩的要求,讓小孩選擇喜愛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他不敢說自己的兒子較他人成功,但一定較特別。
攝影:龔嘉盛、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Matt指放養並非二人刻意選擇、發掘出來,而是無意間發現,他指8歲的哥哥和弟弟的年紀只相差14個月,當時作為全職爸爸,除了要獨自照顧兩個年幼的小孩,太太選擇餵哺母乳、並以尿布取代尿片等的育兒方式,令工作量大增,他笑說幾乎崩潰:「我們當時並非很有理念,只是想偷懶,很實際地希望找到方法可以更輕鬆地照顧兩個小孩。」
原來小孩本身已有學習能力,大人不用不斷灌輸新知識,只要啟動小孩的自學能力,他便會自行吸收。
Matt記得當弟弟約八個月、哥哥約兩歲多時,一次他餵二人吃飯,因為只得一雙手,便打算先餵哥哥,但哥哥還未吃飽之時,弟弟已按捺不住,自己拿起湯匙進食,因而發現放養的好處:「其實從頭到尾都只想自己輕鬆一點,找方法偷懶,我不敢說兩個兒子比其他小孩優勝,但好肯定的說,我和媽媽較舒服。」
父母過份緊張 對孩子帶來壞影響
當一家人剛搬到中日泰時,Matt和Isabella不會刻意讓小孩學習新語言:「我們會跟小孩說『你自己搞掂』,因為爸媽跟你一樣都不懂哈哈!」住過三地,他們指小孩在語言學習方面比自己更好,在成都更會反過來糾正自己的國語。Matt特別想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過於着緊小孩的家長,他指出當大人愈緊張,便會投射「你是失敗」的訊息給小孩。
去年搬到沖繩後,兄弟二人先入讀國際學校,今年轉到沖繩本地小學就讀,剛開始Isabella都擔心兩個小孩的日語水平是否能作基本溝通,她的疑慮很快便隨着一下門鐘聲消除:「上學三個月後,突然有同學仔放學後來按門鐘,要找囝囝玩,就跟多啦A夢卡通的小夫找大雄般一模一樣!那麼溝通應該是沒有問題了,考試就不知道了,哈哈!」
Isabella指沖繩的學位分配方式跟香港不一樣,學生會分派至離家十至十五分鐘路程的小學,不會跨區上學。而一年級學生已經自行上學和回家,由家長接送反而會被取笑:「高年級學生會在校門迎接,跟低年級學生擊掌、稱讚他們很厲害,讓小孩感覺有所成長和有滿足感。」
當我們後退一步,反而提供空間讓小孩向前進。
雖然學校和居所只有約15分鐘路程,但兄弟二人在開學第一天、與鄰居小孩一起回家時便迷路,三人在分叉路爭吵後決定「各行各路」,最後弟弟和鄰居小孩順利回家,哥哥卻不見蹤影。「後來很快便把哥哥接回,當時鄰居把小孩交托我們照顧一星期,她希望翌日我可以前往接放學,但我認為更要讓他們自己回家,如果由大人去接送,小孩便會喪失所有信心,以後都學不懂認路,因此更要一定要讓他贏一次。」
放養是不限空間的態度
凡事都有相反兩面,放養的相反應該是「圈養」—把小孩圈在大人的指定範圍內學習指定的知識,Matt認為圈養除了困着小孩,同樣困着大人:「當家長為小孩制定學習時間表,同樣亦制定了自己的作息,因為大人要負責安排接送,讓預定事情發生。」或許受着社會風氣影響,大部份家長都選擇為小孩安排好學習進程,兩歲要學ABC、六歲要懂加減乘除,Matt指這目標為本的學習方式是商業社會下的一貫運作模式,但學習,應該是快樂為本:「很多小孩學樂器、考級數,是為了考至八級便不用再考,而非真心喜歡音樂,很多興趣班都會提供一個標準給小孩,大家畫的花都一樣一模,沒有個人特色。」
對二人來說,放養不是一個形式,而是一個概念、態度,是給小孩自由和空間做感興趣的事,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這空間並非一定要旅居,或是搬往心目中較「理想」的城市才能實行。
住過中日泰三地,他們喜愛選擇遠離市中心的地區,在曼谷時住在近郊的班納,在沖繩則選擇較北面的恩納村,靠近大自然生活。Isabella指日常放學後,兄弟二人會在花園耕作,從種子發芽到結果實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力量;放假則非常忙碌,一家人忙着跟隨四季變化玩樂,夏天時會去沙灘,尋找海星或寄居蟹、看月亮圓缺學習潮漲潮退的關系;冬天則會行山,或帶便當到公園野餐。這種生活方式,也可在交通發達的香港實行嗎?
只要大人設立一套整齊有序的生活系統,小孩自然會跟隨。
放養不等於放任,有錯也要即時糾正
雖然放養是給予小孩自由和空間,但不代表容許任意妄為,Isabella指若兄弟行為不妥,仍會立即糾正。她指遷往沖繩前,一家人在成都住了一年,小孩習慣了內地大聲說話的文化,到沖繩後亦自然在公眾地方高聲談話,影響了他人而不自知,但是Isabella和Matt不會制止或命令二人要安靜:「我會叫他們留意一下當地人,小孩很快便會理解到自己的行為與周遭不相符。比起命令,觀察能讓他們思考、明白不能嘈吵的原因,而非單單接受大人的指令,將來到其他地方時,亦懂得留意當地人的文化。」
回到家中,Isabella和Matt亦不會指示兄弟如何自理,而是提供榜樣讓二人跟從。他們發現日本人會安排一個格局,讓他人自然地跟隨,從而保持家居清潔,例如在廁所額外放置兩雙拖鞋,客人看到時便很自然的換鞋,不會把廁所的骯髒帶到客觀。「吃飯後我們會把飯桌還原,小孩潛移默化下便會知道飯後要收拾碗筷。」
Matt笑指哥哥愛整潔,弟弟則喜歡亂七八糟,他不會強行要求弟弟學習整齊,只要求他不要影響全屋環境:「凌亂不是問題,很多聰明的人都不整齊,但當事人有自己一套系統,總會找到需要的物品。我跟弟弟說這個家經常會有客人,他的抽屜如何凌亂是他的事,但抽屜外便要保持整齊,所以他只要把雜物全塞進去,關得上就可以了!哈哈!」
八年的放養,Isabella和Matt不敢說兩個小孩較聰明或出色,但好奇心和適應力一定較高,亦較同齡人有童真,精神上很奔放:「老師說他們很特別,說到相關地區時很勇於分享自己的旅居經歷,豐富了課堂內容,為同學帶來新想法。」
十年前,有誰知道甚麼是「網紅」(KOL)?你有想過單是靠「打機」(電競)也可以月賺十萬嗎?你知道電競被列為2022年的亞運比賽項目嗎?有想過打機都可以代表國家出戰亞運?這些都是十年前無法想像的。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繼續把孩子育成醫生、律師、Banker就是保障他們的未來?就是成功的人生?
Isabella和Matt剛出版了《放養孩子,育出自學力》,分享一家人在沖繩的旅居生活,以及在家、學校、和大自然的放養經驗。
延伸閱讀:兒子入讀日本小學要掃地洗廁所 香港媽媽:估唔到佢哋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