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重視學生學習趣味與過程 老師齊齊學STEM進修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教育局近年大力推動STEM教育,不少學校在新學年將會大規模推行相關課程。小朋友可以透過融合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的活動和遊戲,學習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比傳統教學愉快。而背後為這班未來棟樑付出的是一班熱心教學的老師,他們為了讓小朋友學習更多STEM知識,自己也親身參加工作坊,學習教學技巧,裝備自己。
攝影:陳樂希

一來到工作坊,已經看到幾位老師在努力組裝一個智能積木機械人mBot,本來手執教鞭的他們,頓時化身為學生,學習組裝機械人。完成組裝工作後,導師阿Sam就開始由淺入深教授編程技巧,讓老師們循序漸進學習編程,逐步認識程式與硬件之間的互動。

親身編寫程式  嘗試不同功能

首先,阿Sam指導老師們編寫「走方車」的程式,即是讓mBot機械走出一個四形的軌道。為了讓老師的概念更清晰和明白每個編碼的意義,他會在白板上畫出路線和步驟。老師們計算了前進距離及轉彎角度後,便編寫好走方車的程式。除了轉彎和向前行,mBot也有循線感應器、超音波感應器和光線感應器。下一步,老師們便寫入下一組程式,讓mBot可以沿黑線行駛或沿白線行駛,程式也能控制超音波感應器,令mBot避過障礙前進到達目的地。而光線感應器就可以因應光度變化改變mBot的行為,例如mBot經過陰暗的地方時啟動閃燈,回到照明充足的地方時便關掉閃燈。

新入職老師許梓琪(Kiki),雖然第一次測試失敗,但經「Debug」後,mBot成功完成循線任務。

由於前進距離及轉彎角度會因為行駛的地方而不同,例如在地毯上可能阻力較大,走得較慢;在桌上較平滑,走得較快,所以老師們編寫好程式後,便開始測驗自己的mBot,再調教程式。之後,他們便把mBot放在循線地圖上,試試mBot能否沿黑線行駛和轉彎。若果mBot的反應不夠敏捷,他們又坐回電腦前微調程式上的數字,務求讓mBot走得更順暢,成功完成循線任務。

資深老師更需進修   學習趣味和過程最重要

老師玩mBot跟學生一樣也會在臉上掛着笑容,學生笑是因為遇到新奇有趣的玩具,感到興奮好玩;而老師笑是因為自己能學習到新的技能,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能盡老師教育學生的責任。不少學校在下學年大規模推行STEM教育,梁公輔主任的學校也是其中一間,所以他希望在教學生之前,趁暑假來學習進修。「 每次轉一個新的學習模式時,我們很自然要去專業進修發展。新人可能基礎比我們好,資深老師不學的話,根本上推動不了。」梁主任說。

梁公輔主任認為資深老師更需要進修,否則難以推行STEM。

不過他同時對推動STEM教育有所反思:「大人覺得某種事情在社會上需求很大,但小朋友未必同意,所以在推行時趣味是很重要,在小學階段應嘗試激發小朋友對STEM的興趣,讓他們自己之後可以繼續投入下去。」由於STEM較難評估學生的程度,所以梁主任認為學習STEM時應較重視過程,而非成績和結果,當中所學到的態度和思考模式在其他方面也能用得上。

對STEM有深厚認識的陳卓原老師,帶領新晉老師余卓瑤來上課。

期望學生動手做不怕錯   啟發創意思維

而對STEM有深厚認識的陳卓原老師,今天陪同新晉老師余卓瑤來上課,他在STEM教育上對學生有兩個要求:「第一,他們一定要自己動手做;第二,動手做之後就try and error,不怕犯錯,犯錯後改正,這就是編程中『Debug』的邏輯。」而剛剛教師文憑畢業,9月將入職的許梓琪(Kiki),就想來裝備好自己:「我知道新學年要幫忙教新的STEM課程,自己對STEM的認識不多,上課可以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希望藉此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羅宏裕老師之前上過mBot班,到場幫助同事梁主任了解mBot的結構。

望政府增培訓增資源  釋放學習空間

雖然老師們都有抱負,但現時政府的資源和支援也不足。有過STEM教學經驗的羅宏裕老師指,小學老師通常都是文科出身,最多只教常識,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在職進修的課程,起步6星期以上,讓老師有時間裝備好自己。陳卓原老師就指,很多常識科老師都是兼教,老師要身兼多職,即使老師有心進修,政府也要釋放空間。「老師不是機械人,不可以24小時都工作或學習,希望政府多加人手分擔現有的工作量,釋放老師的學習空間。」陳老師說。

其中一個製作智能讀卡器門鎖的新課程中,零件都是從mBot抽出,項目經理Eric希望大家能跳出框框,「很多人都被困在mBot是一輛車的概念,其實只是借助車去學編程和跟機械的互動。」

將STEM普及再加以培育

圓心科技明白若果只靠一兩位老師,難以將STEM普及,所以免費開辦mBot教師培訓班,讓更多老師可以分擔工作量。他們將來會以智能家居為切入點,將STEM融入生活。導師阿Sam指,「學習一種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從我們的生活中着手」。另外,項目經理Eric希望STEM教育可以像體育課般普及發展,「即使不是運動健將,每個學生都可以接觸,從中找出尖子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