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台灣大學生製作一百支污水雪條 好看但不能吃
玲瓏剔透的淡紅色雪條,內裏似乎包有果肉和蒟蒻,加上色彩鮮艷的幾何圖形包裝,外觀相當吸引,可惜它們卻是由污水製成。
這些由「100%純污水製冰所」出產的雪條是三位台灣大學生以污水製成的畢業作品,除了早前於網絡廣受注目,近日更連獲「2017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獎」和「2017金點新秀設計獎-視覺傳達設計類」。
標榜「100%純污水」 將污染物轉化成創作
以「環境污染」為題材創作的例子近年也有不少,例如美國攝影師 J. Henry Fair 曾花上十年走訪世界各地,在小型飛機拍出的一系列工業污染下的抽象照,還有非洲攝影師 Fabrice Monteiro 為反思垃圾污染而創作的時尚攝影系列等等。不過,早前由洪亦辰、郭怡慧和鄭毓迪三位大學生創作的「100%純污水製冰所」卻有些不同。同樣是說環境污染,但創作媒介卻用上「雪條」,與兩年前中國行為藝術家「堅果兄弟」將在北京街頭所收集灰塵製作成「霧霾磚頭」的《塵埃計劃》有些相似,他們都是將污染物轉化為藝術創作。
「100%純污水製冰所」是三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的畢業作。由構思到創作的一年間,她們到訪了台灣不同地區,在湖泊、河流、海灘、港口,甚至是溝渠等地方收集了一百個樣本,然後將污水樣本放在雪櫃中冷凍成雪條,再按污染程度分類成《台灣百大污染水源冰品圖鑑》。
要長期保存雪條本身就相當困難,而要保存一百條由污水製成,帶有小蟲、塑膠、垃圾和廢水染料的雪條,過程就必定更加艱辛,相信存放藝術品的雪櫃所發出的惡臭也會非常難頂。由於作品難以保存,加上希望在展覽中展出,她們後來又用樹脂按原作品復刻成相同大小的塑膠模型。
好看卻不能吃 以反差感引大眾關注
污水樣本的垃圾中有不少如竹筷子、膠袋和膠樽等人為和民生污染物,當中大部分也是塑膠製品,也有來自工業和農業區的廢棄物、加工廢料和染料等等,例如抽取自東石漁港的「53號雪條」中的煙頭和廢漁網,和花蓮溪的「53號雪條」中的廢木材和紙漿。而「雪條」的顏色則來自水中的重金屬物質,即使平日憑肉眼看,河水並不如雪條一樣帶有鮮明的色彩,不過只要多放數天,金屬物質便會沉澱令樣本變色。
雖然台灣政府過去也曾就水污染的問題用張貼海報等方式宣揚環保意識,然而她們卻認為成效不大,普通人即使看過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更何況要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所以這三位畢業生就希望借藝術引起大眾的關注,用「透明度」高的雪條作媒介,令觀眾能清楚看清水污染的惡劣情況。
除了用樹脂將作品復刻成方便展出的模型外,她們也有為「雪條」計設包裝袋。「人們都覺得好看就等於好吃,我們想把這概念帶進作品,很有反差感。」洪亦辰曾於訪問中說。而包裝色調的深淺之分在於水源的污染程度,污染程度愈高,色調就愈暗沉。她們未來亦會以預購集資的方式推出圖鑑實體書,書中會介紹從不同地方採集回來的污水樣本,詳情請留意「100%純污水製冰所」的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