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詩人吳敏鈴|收集途人的生命片刻 將成長痛化作詩意語言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專訪/詩人】若是遇到詩人吳敏鈴(Forest Ng)即興寫詩活動,迎頭就會看到一句:「在香港寫詩維生可以嗎?」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看到香港詩人時所冒起第一個念頭。或許是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她舉行多次「你出題 我寫詩」活動,逐漸收集各種陌生人故事,部分輯錄於她新詩集《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寫詩九年,今年終於出版個人詩集,不僅是自己成長印記,同時也能看到途人的生命片刻,那麼這本詩集背後又有什麼故事?

香港詩人吳敏鈴(攝:陳葦慈)

「你出題 我寫詩」

筆者初見Forest是在今年初,大家還需要戴上口罩出門的時候。記得當時她在太平山街某條小巷裡鋪開一塊布,坐在小摺凳上,一旁放上兩張約A3尺寸畫紙,一張寫著「你出題 我寫詩」,另一張則向途人叩問:「在香港寫詩維生可以嗎?」景象在小巷暗色牆面襯托下尤其醒目,讓人路過就禁不住駐足。如是我留下題目,少刻便得到一首《停留》,原來那是她第一次舉行即興寫詩活動。

事隔九個月,適逢她推出個人詩集《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便向我們解畫當時情境:「最起初我是製作了一些尋人啟事,題目是『你出題 我寫詩』,每一張單張上十句詩句,如果感興趣就可以撕下紙條帶回家。後來我在單張上添上時間、地點、日期,讓這件事落地變成一個具體活動。」單張上詩句原來別有講究,都是她特意為此創作:「我當時考量是這十句必須短而精,能夠馬上引發思考,擊中人心某部分。譬如有一句『活下來是為了好好的愛』寫在疫情時,感覺大家在充滿限制狀態下滯留了很久,是共同從某種劫難中存活了下來;而另一句『半信半疑會選擇半信』寫的是我們猶豫時,內心依然會偏向光明一面。希望當大家偶遇這些詩句時,能夠會心一笑。」

詩人吳敏鈴留下的尋人啟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表示題目本身就奠定了活動性質和參與者:「是『你』和『我』,是陌生人面對寫詩人。至於另一張紙上『究竟在香港寫詩能不能維生?』範圍則不止寫詩,不論是寫作、音樂、攝影等,我希望讓大家思考——在香港創作能不能被人重視呢?」及後她陸續舉辦十多次即興寫詩活動,形式依然是一對一:途人交出題目或是故事,她以詩句作回應。

吳敏鈴舉辦的「你出題 我寫詩」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些即興寫下詩句後來變成詩集內第五輯〈你有各種詩意的配置〉,她説其中印象最深刻則可能是《年老》。出題人是一位母語為英文的女教授,她回憶道:「當時她不是直接用『年老』這個字眼,而是用了英文『Aging』。這是一個很有指向性的詞語,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很多人都會對變老有一種負面情緒,擔心自己會不會不再漂亮,是否不再有機會。要把這樣一個詞彙寫得不太悲涼,讓人會心一笑,難度其實很大。文字如此轉折,就像變魔術一樣。」

後來她在詩句中如此理解「年老」:

不能說我真的知道
如何拒絕生命的狼藉
但我就是所有愛的總和

一個人變老就是有更多經歷,雖然年齡有所增長,但同時代表你擁有更多智慧,是一切經歷、感受、愛與美麗事物的總和。
詩人吳敏鈴

在詩句中消化成長痛

寫詩九年,今年終於推出自己個人詩集,她形容詩集是自己一個成長志:「喜歡詩是因為它比較『虛無』、比較短,不喜歡長篇大論、過於具體的描述,我性格比較天馬行空,更喜歡保留一些幻想空間。」

《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書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既然紀錄成長,自然也有作為她寫詩的起點:「2014年時我剛開始獨自旅行,有朋友在北京住,我就自己坐23小時火車到北京。這個朋友操六國語言、看很多書,在他影響下我自己也試著寫詩。一開始其實是抱著開玩笑心態,想著不過只是詩,還能有多難!寫著寫著,竟然讓朋友覺得我頗有天賦。」

「第一首詩是《月球》,冬天北京天黑得很快,月亮很美,月牙像一片指甲掛在天上。加上北京建築比較矮,整片天空和月牙清晰可見,我就將這個景象入了詩。逐漸開始用詩這個媒介創作,開始寫更多日常相關題材,譬如《送樹的科隆男子》便是出自我和朋友對話。」

《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標題詩(攝:陳葦慈)

詩集分為五輯,第一輯有關「愛」,名為〈我只是個依附情感的怪獸〉,她說道:「之所以用怪獸這個意象,是因為它們充滿慾望。其實我覺得很像人,但人們充滿慾望卻又不擅長標語,就是因為不想看起來像怪獸。情感有時候是我們很怕,但又不得不面對的東西,尤其是那些比較雜碎的情感,不好表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懂,每一種愛都有不同深度。但我覺得我們生命中最重要任務就是感受和體驗,畢竟我們離開時什麼都帶不走,所以選擇用文字和影像紀錄。」

寫詩生涯始於旅途,第二輯〈攜著馬的靈魂,從南走到北〉則是有關旅行,有一些是基於旅行的想像,有一些則實際在旅程中寫下:「《巴黎、巴黎》是真的在巴黎完成,而《西貢》則是講香港西貢。上一年西貢海藝術節時,我擔任藝術節大使,負責和遊客介紹西貢特色。我當時帶著一本簿子、一支筆,空餘時間便寫下一些觀察。」

西貢海藝術節《日光下的月影》(圖片由西貢海藝術節提供)

第三輯〈不要放棄煙火和再愛的機會〉是有關「成長」:「我是一個很理想主義者,我覺得成長很多時候讓人失望。但當我一看到煙火,便會想——不要放棄短暫而美麗的東西。雖然煙火會有人批評説有很多污染、噪音,但看著煙火你依然會覺得美麗。我覺得生命就是充斥著美麗而短暫之物,不要因為短暫而不選擇擁有。」第四輯是有關獨處和孤獨,她笑言其中《寫詩與流浪》十足她個人標籤,而第五輯則是上文提到的即興寫作。

以詩句回應電影

Forest出身編劇系,雖然表示愈來愈清楚自己並不適合寫劇本,但生活依然與電影相關。她説自己是王家衛迷,甚至Forest這個名字便是出自《重慶森林》,在她IG首頁中,亦能看到不少以王家衛電影為題作品。

但開始寫作電影詩契機,則是一部名為《撒旦探戈》的匈牙利電影。她表示:「電影重點有兩個:首先很多長鏡頭,一來就是十多分鐘;第二個是時長達七個半小時,我自己去看,從早上看到夜晚。出戲院時很冷,但劇院裡感覺更荒涼,因為故事講述以前匈牙利人民在極權下一些貧窮、沒有希望的生活。第一次坐七個多小時,像洗腦一樣,有兩個中場休息,第一個中場休息我就開始寫,最後一共寫了四首有關這部劇的詩,用不同角度來寫。詩集中《外遇》便是其中一首,如此決定開始電影詩。」

目前Forest常在社交媒體更新新作,不時亦公布自己寫詩活動,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她IG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