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注目藝術家曾建穎 為當今時代水墨畫另闢蹊徑|亞洲藝術新星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亞洲藝術新星100】一般人對於水墨畫的認知大多是視為一種傳統的中國繪畫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不過水墨畫流傳至今亦有創新之處,也是水墨藝術家對傳統水墨的一種革新和探索。例如除了傳統的山水、花鳥等題材,一些藝術家將水墨畫應用於當代和社會議題,用新的視角和創意來表達,並且帶來新的視覺體驗和思考方式。

台灣有一位備受注目的藝術家曾建穎,被視為當代年輕水墨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他以水墨為媒介盛載著現代社會的精神面貌,為當今時代水墨畫另闢蹊徑。

生於1987年台灣南投的曾建穎,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畢業,近年舉辦多個個展,於2020年參與雙年展,曾獲得2017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劃,隻身前往紐約、印尼日惹與中國絲路一帶體會風土人情觀察眾生相,當中與不同背景文化的人們交流,尤其於敦煌壁畫中看到的佛像對其影響深遠,從旅程中思考水墨這種傳統的東方媒介於現今世代該如何自處,他曾於遊記中分享,在旅程之初是抱有很多疑問的,或者期望在最後得到解惑,但直到旅程結束時卻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更多的疑問,當中與人的交流,獨行的內省反思,對環境的感歎,卻慢慢地化為動力,這才是創造力的開始。

曾建穎近年的創作路亦有革新之處,發掘出自然材質入畫的可能性,傳統水墨畫所採用的顏料正正是來自於大自然,在自然界我們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樣的礦石、花草,往往是獨一無二的物料,藉此創作出具有個性的作品。雖然曾建穎有深厚的水墨畫的經驗,但他卻不認為自己局限於水墨畫,認為水墨只是一種媒介、形式,當中蘊含的思想與精神特質更趨向於無限,而物料僅是表現這些精神特質的媒介與工具。除此之外,畫作中的內容亦不只流於表面,所描畫的肖像不僅是一個物體,更是一種精神體,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往往能夠感受到內裡蘊含的人性、社會題材與現實生活的種種,正如人類的肉身,也是靈魂的載體。

《虛言》(圖片來源:instagram.com/tsengchienying)
+1

曾建穎的畫作時有出現人物的肖像,當中令人感受到陰暗面與善惡的方面,對於人性表現尤其深刻,這亦與其人生經歷有關。我們或多或少也會接觸到社會的另一面,只是我們會選擇面對或者無視,但種種的不安、不公、生活的壓迫是依然存在的,例如人在面對不可抗力之時,往往心中的善與惡會變得模糊。曾建穎正正想透過畫作去道出一些大家或許不願面對的事實,直面現實的一些無奈。

《木與夜孰長》(圖片來源:instagram.com/tsengchienying)

除了畫作之作,曾建穎亦有創作陶藝,失去了筆畫,雙手直接觸碰創作媒介,比起繪畫,陶藝更能面對自己的身體,在創作時可以將主導權交由身體去發揮。雖然運用畫筆能夠準確地表達所想,但陶藝更為實驗性、更具玩味,更貼近於將精神面貌塑造出來的過程。

《虛空飛行》(圖片來源:instagram.com/tsengchie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