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人》獨特說故事方法與觀眾一起反思生命|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不存在的人》,結合了食物、舞蹈和音樂,以獨特的說故事方法,和觀眾一起反思生命,以及社會崩壞時如何自處?

《不存在的人》海報

《不存在的人》由張學良主辦、導演、編劇和編舞,張學良和阮煒楹主演,正確的說法,他們都是本劇的「創作演員」。我是透過囊括第三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七大獎項的《老婦還鄉記》而認識張學良和阮煒楹,他們分別飾演「居倫鎮」的「神父」和「校長」,阮煒楹憑此劇勇奪「最佳女配角(喜劇/閙劇)」,張學良的演出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不存在的人》有別於《老婦還鄉記》,是一個讓我重新認識,甚至深入了解他倆的好機會。

《不存在的人》海報

《不存在的人》講述兩個擁有不同世界觀的陌生人,在「嗰一日」(那一天)的巨變後,男人(張學良 飾)躲在地牢裡,每日寫信給「不存在的人」,並假想每一天都是聖誕前夕十二月廿四日,直至某日,一直逃走的女人(阮煒楹 飾)突然闖進了男人的生命,女人選擇留下來,二人開始共同生活,從而衍生出一連串關於生命和社會的獨白與對話。

《不存在的人》海報

《不存在的人》的舞蹈和音樂,既配合劇情,又讓故事得以昇華,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劇場體驗!故事前半段,男女主角一起跳舞,不用台詞,已足以表達他們的關係。故事中段,女主角洗碗時,突然將洗潔精塗在雙臂上,這場較為靜態的獨舞也很有意思!然而,個人最愛男女主角在Gloria Gaynor的〈I Will Survive〉歌聲中搶咪吵架的一幕,很有動感、亦很有生活感,甚至有可能是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寫照。

《不存在的人》劇照(圖片來源:張學良Facebook)

《不存在的人》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食物,故事開始時,播放著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男主角不斷反覆唸著「人唔食嘢會死!」(人不進食會死亡),中段男女主角一起煮「威靈頓午餐肉」,從微波爐散發的午餐肉香味,充斥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另外,還有出現了兩次的杯麵,第一次是女人進食,第二次卻是男人從杯麵中拉出肥皂泡,很浪漫、也很夢幻,彷彿暗示了生命的短暫。

《不存在的人》劇照(圖片來源:張學良Facebook)

《不存在的人》的劇名,令人充滿遐想,起初以為女人是男人幻想出來的「不存在的人」,但在演後分享時,張學良解釋故事裡其實有三類「不存在的人」:第一類是「以前的自己」,因為自己變了,已經不再存在了;第二類是「死了的人」,包括但不限於男人的並中一個寫信對象,首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岩士唐;第三類是「令這個城市順利運作,但我們不在意也不關顧的人」,例如故事裡提及的在茶餐廳負責洗碗的人。同樣,故事裡改寫主角們生命的「嗰一日」,對於不同的人,應該會有不同意義,大家可以從不同觀點與角度去解讀這個故事。

《不存在的人》劇照(圖片來源:張學良Facebook)

《不存在的人》的舞台和燈光都很有心思,負責舞台及場景設計的孫詠君,以及負責燈光設計的陳焯威,在此為你們鼓掌!然而,本劇更有心思的是在正式開場前,張學良已在舞台上,獨自坐在白色長桌前,手上拿著白色擦膠,在桌面上用力地擦,擦出大量擦膠碎後,就將擦膠碎放入玻璃樽,然後將玻璃樽妥善儲存在舞台的另一端,接著拿出一張十二月廿四日的日曆貼在牆上,如此重覆了幾次,每次他身上的衣服都有分別,代表了春去冬來,時光飛逝。這些白色擦膠碎,可以代表「徒勞無功」,也可以代表「不存在的人」的「骨灰」。

《不存在的人》由張學良和阮煒楹共同創作,阮煒楹在分享時笑說她是張學良的「輔導員」,她的創作過程則是一次「自我療癒」。某程度上,我們觀看《不存在的人》,也可算是經歷了「嗰一日」後的另類「自我療癒」,重點是「儘管世界只剩你一人,也要好好為自己活一遍」。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