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辯護人》是一個關於選擇、責任和信念的故事|何故專欄
《辯護人》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責任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信念的故事。
《辯護人》由郭永康編劇、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執導、舞台設計師曾文通主理舞台美學,2022年首演時,因事未能先賭為快,今年重演把握機會入場觀看,果然沒有令人失望!
《辯護人》的編劇郭永康,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香港年輕編劇,前作以校園為背景的原創劇《原則》叫人眼前一亮,更被譽為「香港話劇團近年的戲寶」!近作《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改編自莫里哀的《史嘉本的詭計》,也令人大開眼界,更讓全場觀眾捧腹大笑!《辯護人》源自2014年的「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劇情比《原則》更沉重、反思的空間更廣闊、個別笑位卻比《伏虎降龍》更抵死!
《辯護人》的男主角陳哲豪(袁浩楊 飾),原型是「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中為犯人鄭捷進行辯護的黃致豪律師,他在審訊期間提出「修復式司法」,企圖處理犯人與受害者之間的嫌隙。故事開場時,陳哲豪因為察覺到其當事人殺王然(蘇振雄 飾)的精神狀況在審問期間歷盡不公平對待,故此在電視節目直播時提出「非常上訢」,他當真是在伸張正義?維護法治?或是繼續在受害者的傷口上灑鹽?陳哲豪力排眾議,逆民意而行,被千夫所指,甚至危及身邊人,究竟是否值得呢?
《辯護人》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聆聽」和「教化可能性」。如果社會上有多幾個「陳哲豪」,願意去聆聽自覺遭社會遺棄的「王然」的吶喊,是否就能避免社會悲劇再次發生?「教化可能性」乃是判處死刑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犯人尚有「教化可能性」,就可以免於死刑。然而,誰可以決定別人有否「教化可能性」?法官?醫生?教師?傳媒?市民?死者家屬?劇中有關「教化可能性」的爭議,是一次對觀眾的挑戰!挑戰大家的責任感、德道底線、以及有否細心聆聽每個角色所代表的立場和需要同時,也挑戰了大家對「公義」的定義!
《辯護人》雖然角色眾多,卻是各有發揮,並非只是工具人,彷彿看見你和我的影子。袁浩楊作為《辯護人》的主演,看著他已可以獨當一面,我這位曾合作《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月球老師」,不禁有種老懷安慰的感覺!朱勇飾演電視節目主持人兼陳哲豪的大舅黃昌遠,以及阮瀚祥飾演的精神科醫生,為沉重的故事帶來歡笑。蔡蕙琪飾演陳哲豪的完美妻子黃芷慧,以及邱靖桐飾演陳哲豪的可愛女兒陳詩霏,為充滿壓迫感的故事帶來溫馨,也為理性的陳哲豪帶來危機。蘇振維飾演殺人犯王然不算突出,相反飾演死者父親陸一山的盧智燊更搶鏡,也更令人同情,足以令觀眾懷疑陳哲豪是否做錯了,為故事牽起高潮。
《辯護人》的主題不只是探討人性善惡,也是討論如何「安身立命」,更是如何解決問題。你會選擇跟隨民意主流?或是選擇堅守信念?你會選舉做一個好律師?或是一個好丈夫和女好爸爸?中英劇團很有心思,在前台設置了投票站,每位觀眾都會獲派一張「選票」:如果你是律師,你會不會替王然辯護?實在是個令人難以抉擇的問題。然而,我更有興趣的是:如果你是陳哲豪,如果你的女兒陳詩霏被殺害,你會不會為殺害女兒的兇手擔任「辯護人」?你會不會相信這個犯人還有「教化可能性」?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