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機最初是為機器服務目的是抽濕 20世紀偉大發明今天無法捨割
【設計/ 歷史/ 冷氣】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夏天的氣溫愈來愈熱?現代人的生活恍如已經無法遠離冷氣機,由家居、交通工具以至大部分的室內場所都被冷氣空調所覆蓋,令人不得不讚歎這項偉大的發明,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原來最初冷氣機的出現並非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其服務對象也並非人類。
冷氣機早於1902年面世,當時紐約布魯克林一家印刷公司Sackett-Wilhelms面臨一個炎熱潮濕環境造成的問題:因為濕度和溫度對紙質的影響,甚至會導致紙張變形,使得油墨無法對準紙張,同時亦不能印刷出準確的顏色,令到雜誌未能如期出版,於是公司馬上請來一位工程師為他們解決問題。後來的冷氣之父——Willis Carrier來到印刷廠,並發明了一套系統,利用冷卻的液體在金屬管內不斷循環,同時將空間內的空氣抽入這套系統,當帶有濕度的空氣接觸到冷卻金屬管時水分就會凝結起來,原理類似冷飲杯子表面的水珠,然後再將水分集結並排出,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後便有效將室內濕度大大降低。
雖然解決了印刷公司的難題,但這個系統其實存在一個副產品,就是在不斷吹送空氣的過程中會令到室內空間溫度下降,雖然不久的將來人們就體會到其莫大的好處了。Willis Carrier於1906年為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並組建團隊開設公司專門製造及銷售冷氣機,成立了屹立至今的同名品牌。最初品牌的目標客戶是以工廠為主,最受歡迎的是紡織廠,主打改善工作環境,從而提升工作效率,慢慢地將目標受眾由機械轉變為人。據說在一戰期間,因為負責製造武器的廠房安裝了品牌的冷氣系統,大大增加了工作及產出效率,變相為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
直到20年之後,一家商場有見於不少顧客在炎夏中暑及體力不支,於是開始引入冷氣機調節空氣,怎料自此之後令顧客量大增。另一邊廂的戲院,往往因為炎熱的天氣不適宜留在封閉的空間,營業時間因而縮短,直到冷氣機普及開來也提升了營利,及後更多的室內場所效法,推進了家用冷氣機的出現,所以冷氣機的發明,不單只改善人民生活,對經濟發展也甚有脾益。於1998年,Willis Carrier作為冷氣機之父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世紀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雖然冷氣機的確偉大,尤其是面臨全球增溫的困境,氣溫日益上升,但在我們享用涼爽舒適的生活環境之同時,也在加劇全球增溫的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世界上最耗能的三個產業為建築、交通及工業,建築在發達國家佔上三成以上的能耗,其中的六成來自冷氣機。所以特別在建築界,人們正想盡辦法減低冷氣機的使用。雖然現代的建築趨勢是國際化的,但身處熱帶地區又與歐美地區不同,後者會致力將陽光引入室內,但我們卻要盡力避免吸收陽光。例如利用淺色甚至白色來作為建築的主要顏色有助反射陽光;又或在屋頂種植,植物有助吸熱和遮擋陽光,並調節空氣。冷氣機的發明旨在改善環境,所以在我們使用冷氣機的同時,也別忘記環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