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發展獎|認識當代後起之秀 延續本地藝術發展
隨着疫情退卻,社會復常,今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亦復辦實體頒獎禮,對藝文界和應屆得獎者均別具意義。頒獎禮於6月17日假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圓滿舉行。當日共頒發了27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團體、學校及機構,以彰顯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推動香港藝術發展方面的貢獻。
「香港藝術發展獎」由2003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籌辦至第十七屆。頒獎禮共頒發六個獎項類別,當中「藝術新秀獎」表揚、支持及鼓勵年青和新晉藝術工作者。獎項以藝術界別分類,包括藝術評論、舞蹈、戲劇、電影、文學藝術、媒體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及戲曲。
藝術新秀獎(舞蹈)得主——麥卓鴻先生
麥卓鴻是本地舞團綽舞場的創辦人及藝術總監,作為舞壇新生代實力派代表,他擁有紮實的訓練背景、穩定沉着的台風,加上豐富多元的表現力,在舞台上能展現強大壓場感,呈現具個人特色的作品。他對本地舞蹈創作具有獨特視野,亦會邀請不同舞者觀賞其演出,從而收集意見,足見其魄力和熱情。作為新生代舞者,他的目標不只在舞台上,更是「希望繼續為有志於表演藝術發展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平台,尋找更多資源和空間。」
藝術新秀獎(戲劇)得主——鄭君熾先生
英國吉爾福德演藝學院音樂劇演藝碩士鄭君熾,至今擔演超過70齣舞台製作,乃資深的音樂劇男演員,曾參與多個不同類形的演出,多次獲得本地、海外提名及獎項。近年來,他積極為不同製作擔任歌唱指導,甚至參與編創、翻譯、填詞等工作,發展上、能力上皆相當優秀,同時亦能感受到他對音樂劇的熱情。他認為,「音樂劇源自西方,但不代表我們不能走出自己的路。粵語有九聲,填詞時雖然相比其他語言更具挑戰性,但我亦希望創作出自己的作品,讓自己在舞台上演繹,令更多人認識本地音樂劇,煥發其光彩。」
藝術新秀獎(電影)得主——曾覓女士
曾覓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及設計師,她曾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光影浪潮:香港電影新動力劇照展》,於10多個地區進行劇照巡迴展覽,利用平面攝影展現出香港電影多彩的面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劇照師的工作主要是為電影宣傳提供相片,但曾覓自言要讓觀眾看到電影的另一面,揭開製作背後的神秘面紗,利用鏡頭訴說電影製作的故事。近年她參與了香港舞蹈團最新版本的《九歌》海報拍攝和宣傳片製作工作,更與錄像藝術家鮑藹倫合作設計影像裝置,亦勇於創新嘗試,製作了藝術動畫NFT。
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得主——曾繁裕博士
曾繁裕出版著作有中長篇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以及小說集《三》。他的作品富哲思,講究文學技巧的推進,為創作注入現代和香港的特色,中間卻不着痕跡,言之有物。另外,他對文學的推廣亦不遺餘力,實屬近年難得一見的年輕作家。他醉心寫作,也源自對信仰的深刻體會,他認為「上帝用話語創造世界,且藉着《聖經》以文字而非圖像向世人說話,所以我也希望透過寫作尋求和盛載意義。」
藝術新秀獎(媒體藝術)得主——鄭智禮先生
鄭智禮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批判性跨媒體實驗室)及香港科技大學(創意傳播),他不斷探究各類藝術媒介,尤其專注於實驗影像創作及混合媒體裝置藝術,當中數碼扶乩作品《ONLY3MATTERS》創新性高,為觀者帶來驚喜。他的作品數量豐富,擅長活用多元新媒體的手法,詮釋日常生活與藝術的結合,又曾將編程套用至作品中,思考未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他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教授,把累積的藝術知識、人生經驗和創意資源,回饋香港不同社群。
藝術新秀獎(音樂)得主——盧定彰博士
盧定彰突破傳統框架,將文學和音樂融合,寫成大型原創歌劇和清唱劇作品,且在跨界別推廣香港文學方面充滿熱誠。盧氏在填寫粵語歌詞上花了很多的心力和時間,所有字韻皆正確無誤,可見其技巧運用已達一定水平。近年來,他的創作和演出活動均相當大型和多樣化,觀眾群甚廣。他計劃未來更集中地創作音樂劇場作品,期盼能帶給觀眾的,並非瞬間的感官刺激,而是希望作品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靈感,引導他們思考、反省。
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得主——江凱勤先生
江凱勤曾從事藝術行政,現為全職圖章篆刻師,更成立工作室「話事齋」。他創作出有趣及具個人特色的當代篆刻作品,在傳統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能呼應當代人文價值,並融入文學、宗教及流行文化元素,創意可嘉。雖然篆刻並非廣為大眾熟悉,江凱勤仍一直堅持不懈創作,努力宣揚篆刻藝術,值得讚賞。至於未來的藝術實踐,他表示希望:「繼續兩條腿走路,學習和傳承傳統,同時在日常發掘創作靈感。」
如欲重溫頒獎禮盛況,歡迎瀏覽香港藝術發展局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ongkongartsdevelopmentcouncil
頒獎禮電視特輯會於以下時間播出﹕
7月2日(星期日)下午2時20分於無綫電視81台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