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昔日足跡逐個看 西環山上富有華人社區「西環七臺」街道故事
【藝文編按】香港很多地區與街道都經歷過香港的變遷與興衰。位於堅尼地城山上,就有七條相當富有文雅氣息的街道,統稱西環七臺。西環七臺早於二十世紀初曾是門庭若市的華人社區,後來隨著民生演變日漸失落於大家的目光。本文摘自三聯書店《舊日足跡:香港地區與民生尋蹤》第一章中的〈西環七臺〉。內容講述西環七臺從前的事蹟故事,還原香港舊日的生活面貌。
西環七臺為香港堅尼地城一個歷史悠久的住宅區及街道群,坐落於薄扶林道與卑路乍街之間,東為李寶龍路,西為山市街。堅尼地城在填海前,房屋依山而建,山上開墾作建屋之用的平地,稱為「臺」。
十九世紀末,西環七臺一帶的山坡原稱「西環山」,這幅地皮最初由李陞購入,其後交給兒子李寶龍(李寶椿兄長)發展住宅物業。其時,該處原有法拉角炮台(Fly Point Battery),建於1890年,位於卑路乍炮台西南面山坡上,今太白臺及學士臺一帶,於1912年廢棄。1915年間,山坡上建成一座遊樂場,名太白樓,內有旋轉木馬,人工湖,射擊場等遊樂設施,樓座有點心供應,該地每年七夕舉行乞巧會,過節時常放煙花,並搜羅各地有趣的手工製品,引人觀賞。
其後該地先後發展七臺住宅區及街道群。七臺分別為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及紫蘭臺,從薄扶林道往海旁排列,因該住宅區的地產商李寶龍十分鍾愛李白,故各臺之命名,皆與李白有關。
學士臺之位置最高,其命名與李白曾於唐玄宗時任翰林學士有關,臺上房屋面積大,所居住者亦最富有,其中以華裔商人為主,僅有十三個街道編號。桃李臺取名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會桃李之芳園」一句,外型像一個新月,佔地最廣闊。青蓮臺因李白別號青蓮居士而得名,其內有魯班先師廟及廣悅堂公所。羲皇臺則取自李白〈酬王補闕麗莊廟宋丞此贈別》中「學道三十春,自言羲皇人」一句。太白臺以李白之字太白而名,該臺原為太白樓,1935年6月30日正式禁止娼妓,石塘咀及九龍油麻地廟街所有妓院皆要關閉,石塘咀一帶的商業活動大受影響,太白樓亦難以維持,終於被拆卸重建,稱太白臺。其內有福慶堂香港道德會。東西兩道縱向延伸分別為李寶龍臺及紫蘭臺。而紫蘭臺之名則取自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見贈〉中「浮雲蔽日去不返,總為秋風摧紫蘭」一句。
書名:《舊日足跡:香港地區與民生尋蹤》
作者:蕭國健
出版社:三聯書店
昔日七臺各自組織更練,配有木棍及銀雞,向每戶收取約三數元作為保安費及管理費小販及賣藝者常於七臺間謀生。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李寶龍因生意失敗,被迫出售西環山還債,以致青蓮臺的魯班先師廟亦幾乎面臨拆卸。後買家合興公司的老闆李星及譚煥堂答允不拆該廟,交由廣悅堂管理。1980年代初,紫蘭臺及李寶龍臺被清拆。西環七臺如今只剩下一條李寶龍路,用以紀念李寶龍這位熱愛李白的地產商。至於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等五臺內的住宅,亦多被改建成豪宅或私人屋苑。所餘唐樓依然保留古風,經常成為電影及電視劇集的取景地點。
(本文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為方便閱讀,本文為章節節錄,圖片及標題亦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蕭國健,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暨中國文學系教授、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歷任各大學術機構名譽研究員、客座教授及專題講師。研究範圍包括地方史、明清史、方志學、族譜學等,出版專著、發表論文數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