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裏的舊香港和舊港人 真實影像協會:這也是對2017年的回應
「我們一講電影,你一定先想到劇情片,很多人甚至會將紀錄片與電台或電視節目劃上等號。」香港真實影像協會創辦及策展人之一張鐵樑(阿鐵)如是說。
所謂港產片,為人熟悉的,十居其九都是劇情片。香港紀錄片發展也許不及類型片,然而土壤一直存在。由張鐵樑與蔡倩怡於今年創辦的香港真實影像協會,於5月舉行首個題為「從八十至九七」的專題放映,回顧香港紀錄片以至時代的發展,期望引發討論及想像,擴充真實的可能性。
紀錄片不等同「真實」
如果紀錄片等於真實,那婚禮、畢業典禮上拍攝的片段也等同紀錄片嗎?大學畢業後當過全職攝影師的阿鐵,曾經對每天為工作而拍攝的影片感到枯燥乏味,直至修讀嶺南大學的視覺研究哲學博士課程,得游靜等教授啟蒙才初次接觸不同類型及玩法的紀錄片,並開始重新認識影像這回事。「對我來說都有幾大衝擊。以前我拍人結婚、拍校長簽名,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都很悶,但現在卻會想,它們會不會也算是紀錄片呢?」帶着對紀錄片新的看法,阿鐵開始理解自己從前所做的事。
讓阿鐵重新思索何謂紀錄片的,是為拍一部紀錄片而花了十三年時間的日本知名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那時常問紀錄片是什麼?大家在談的真實又是什麼?答案不論是哲學性還是認知性的都有,但小川紳介卻突然說這不關真實事,原來關關係事。那刻我忽然覺得:嘩!好勁啊!小川紳介答了我很多問題,替我梳解了一些困惑。」當大眾對紀錄片的認知仍停留在《鏗鏘集》、《國家地理雜誌》等電視節目時,阿鐵看到小川紳介等其他紀錄片導演原來一直在嘗試不同的拍攝方式,由是深信紀錄片只是真實影像裏面的其中一種,他們決定採用一個概括性較大的題目,所以協會名稱「香港真實影像協會」因此而生。
在「從八十至九七」的專題放映宣傳片裏,阿鐵提出了不少有關真實的詰問,卻從沒為此作出定義,他說:「當我們不停追求客觀,或絶對的真實時,我們需要認知到這件事是不存在的。」不願立下定義與框架,協會希望從打鬆看待紀錄片的既有角度出發——如果婚禮或畢業典禮可能是紀錄片,近年大熱的新媒體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又可否是紀錄片呢——雖然它以「虛擬」為名。專題放映試圖擴闊討論,並做一些挑戰定義邊界的事,阿鐵說:「與其說我們要這樣找答案,反過來說我們是拋出更多問題才對。」
從80至97的香港影像 對時代的回應
專題放映「從八十至九七」,選出1980至1997年間的十部長片及短片,當中有講性別議題的《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講居民運動的《大禍臨頭》、提到「自決港獨」的《另起爐灶之耳仔痛》、關於九七回歸的《去日苦多》等等。片單上的電影觸及香港多個議題,但阿鐵強調是次放映不想只是討論一些議題,更多的是一種對時代及對紀錄片發展的回應。
「九七回歸是一件很大的事,中英聯合聲明拖行整個移民潮,也是件很大的事。我們不會有很多片直接提到這件事,但中間除了會有作品講八九民運、居民運動,也會有講性別認同等很個人的事。我們想呈現以前的香港人,從一個個真實獨立的故事帶出個人性。我們不一定只講九七回歸,不想只是一個議題,更想講一個時代。」
除了對照時代,從精選的十部作品亦能看到香港紀錄片的發展。當中横跨香港紀錄片的開創與實驗時期,奠下香港紀錄片與社會運動密切關係的時期,以及紀錄片與錄像藝術互通的代表作品等。阿鐵指出:「這可能是對2017年的一個回應、一個社會性的回應,也可能是對紀錄片形式及放映手法的回應。」
讓真實重疊 從影像延伸到生活
不論是藝術展覽或是電影節也好,創作焦點自然放在作品身上,可是你又有否想過,其實策展以至放映等關口,也是創作的一部份呢?持着一份「究竟放映可以玩到幾盡」的好奇,香港真實影像協會在排列片單時亦希望花多一點心思,期望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對話。例如是次放映的片單裏,當中有一部作品其實可以在Youtube找到,但他們堅持重新放到正式影院裏放映,並配合映後座談,除了相信電影院的力量,也是希望藉電影節的力量,精選出不同電影引發討論。
香港真實影像協會對電影院有着一份執着,但不代表他們排斥其他放映模式。例如他們將電影背景發生於旺角太子的《大禍臨頭》放到社區空間碧波押放映,同時配合社區導覽,帶觀眾重返電影現場。阿鐵表示:「我們常說紀錄片可以讓我們思考的事有一個延伸,延伸到真實、現實生活,所以紀錄片是一件事,導覽則可能延伸到另一些故事。我們盡力提供這類的連結,將真實不斷重疊。」
「從八十到九七」香港紀錄片回顧專題
日期:2017 年 5 月 5 至 14 日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碧波押
票價:$50
片單
《黑鳥》(無導演,1987)
《沒有太陽的日子》(舒琪,1990)
《大禍臨頭》(鄭智雄,1995)
《香港公路電影》(馮炳輝,1996)
《美麗的魂魄》(余力為,1996)
《去日苦多》(許鞍華、崔允信,1997)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關錦鵬,1997)
《念你如昔》(關錦鵬,1997)
《節慶九七之勁歌甘曲(運動版)》(麥海珊,1997)
《另起爐灶之耳仔痛》(游靜,1997)
《北征》(陳耀成,1998)
張鐡樑
嶺南大學視覺研究哲學博士,於各大專院校客席任教電影課程。策劃影展包括「香港獨立電影節」和「自主映室」。亦於2014年與幾位中國獨立電影導演和研究者創辦「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近年開始參與電影監製的工作,並發起「香港真實影像協會」,致力於香港紀錄片的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