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散步|與作家漫遊香港 駐足記下我城獨有人文光景|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生於香港,腳步總是匆匆忙忙。我們又曾否緩下腳步,駐足細看這個城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文學深度體驗計劃」,舉辦了不少中學生文學散步活動,由與學生年紀相若的作家擔任導賞員,帶領學生走出課室,欣賞香港各地風景,藉此提高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並讓他們嘗試打開自身感官,體驗城市的風貌和氣味。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作家漫遊私地圖》-桃花依舊笑春風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是「香港文學深度體驗計劃」的主持。為了紀錄這個活動,他邀請26位曾經擔任文學導賞員的香港作家撰寫文章,整合出版了《作家漫遊私地圖》。全書分為新界路線、香港島路線、九龍路線、郊野路線,讀者可以從中了解香港的變化,與及認識和各地人文風景相關的文學作品。身為主編亦是本書作者之一的樊善標認為,文學散步是空間的移動和時間深度的探索,也是獲取靈感的好辦法。

《作家漫遊私地圖》書封。(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疫情之下,物是人非,有些地方與大家想像的情景或許存在落差。2013年樊善標帶著一班來自觀塘的中學生,遊逛上水石湖墟。七年半以後,他隻身重來舊地,尋找時間留下了甚麼痕跡。樊善標在〈石湖墟畔上水圍〉一文中形容:「沒有了水貨客、化妝品店、藥房,但有不少拉上了鐵閘的空舖。」疫情改變了上水的光景,可是他卻看見了城市另一面貌,「說也奇怪,我沒有感到肅殺慘淡的氣氛,反而像回到了小時候的屯門或元朗……今天持續了一年多的疫病,改變了石湖墟的面貌,但也許只是刮掉了最表面的一層吧。」

疫情改變了上水的光景。(香港01)

如今只剩下泥沙

作家李慧筠在書中寫的〈遷徙的人〉,記下不同的人在元朗遷移的故事。她描寫元朗同益商場內的少數族群:「賣印度染髮粉的老闆娘一直用母語聊電話,她掛在店外的服飾顏色鮮豔,或紅或綠,跟陰暗的商場走道形成很大對比。印尼雜貨舖空間狹窄,擠進兩個人,轉身就要推倒貨架了。」按文中所寫,她們離鄉別井,最終卻在元朗落地生根。

城外的人遷進來,城內有不少人也在遷移的道路上。李慧筠遷進元朗後認識了橫洲村民,當中有些因為城市發展被迫遷移。其中一戶村民的太嫲多年前買下土地建屋,幾所簡單搭建的祖屋、高聳的白千層和樹下安葬的貓,均是她生命的全部。如今,她的家已被圍封,而旁邊另一條村落,綠蔭悉數消失,只剩下泥沙。

走不出去的文學散步

作家李日康從事創意寫作教學,他認為文學散步在香港的創意寫作教學中愈來愈普遍,而且在疫情下的網課時代,更見其特殊意義。他在〈疫情過後我們再來〉一文中提到他計劃帶領同學在中西區散步,但卻因為疫情和種種緣由,使得活動不得不預先攝錄,然後在課室播出。「每參與文學寫生(或曰文學散步)我也反問自己,有甚麼是歷史圖片和二手轉述有所不足而必須親歷其境?文學性是否只存在於紙本印刷品?所謂『閱讀』,究竟是甚麼?這些問題在當下更顯尖銳。」

這一次沒能完成的散步路線,也許再不能實現。曾經在社交媒體上吸引眾多目光的「西環碼頭」(西環公眾貨運裝卸區),已在2021年3月1日關閉。「西環碼頭原來是這次中西區文學散步的終點,我們巧合地在圍封前拍下了西環碼頭仍然門常開的光景。」這次攝影,是偶然的安慰,還是絕響的嘆息?空間詮釋的改變,令這個碼頭逐漸遠離了世人的目光,留下的只是一幀幀相片、一段段影片、一幕幕回憶。

前年,西環碼頭已圍封,門常開的光景不再。(區家鳴攝)

每個城市,每段時間,也有獨特的光景。有些物事,童年時陪伴你走過每個日與夜,你總以為數十年後也屹立不倒,卻在你長大成人後的某日,頃刻灰飛煙滅,然後幻化成另一種風景。來吧!嘗試走出去散步,在人生每個值得留戀的地方,陪伴它多一會。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香港聾人真正權益未被關注 盼主流尊重理解無聲者聲音

【開卷樂其他文章:斷捨離的學問 了解物品的情感意涵才能清理淤塞的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