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保證了羅馬歷史能夠延續千年? 唐代商人又如何靠如廁發達?
【藝文編按】上廁所這種必要行為,放在千百年前,原來有許多講究。本文摘取自本文摘錄自中華教育出版《從長安到羅馬 第一季》〈浴場往事〉一章,不僅討論古羅馬排水系統重要性,同時介紹讓唐代商人「廁所狀元」富甲天下的神奇建築。在古代,「頭等大事」究竟如何解決?
每天當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第一個需求是甚麼呢?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答案都永遠只有一個:上廁所。這是全人類最基本而且永遠共同的生活需求。然而,這件最不足掛齒的日常行為,若是放在千百年前,卻絕非小事。
可能是由於太過平常,一般人對於廁所絕不會時不時地左右端詳,思索它背後的往事。但來到了意大利,我覺得,這件事還真值得我思考一下。因為有人說,正是這件不起眼的小事,才保證了羅馬歷史能夠延續千年。真的是這樣嗎?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龐貝遺址,這裏可以看到古羅馬的一間廁所,裏面有石條、凹槽,還有可以鑲嵌的石件。整個設計中,最關鍵的是排水系統。水從這邊進來,繞上一圈,然後從那邊的排水口排出去。廁所的面積足夠容納十幾個人同時如廁。眼前的遺跡讓我不禁感歎,千百年前古羅馬人創造的這種排污系統,今天看來仍然十分合理。在奧斯蒂亞,這裏有更加完整的古羅馬廁所遺址,我們可以看到,水槽之上的石板,不僅一目了然地說明了坐便的使用方式,更是將整個衞生設施的內外完全隔離。有了這樣流水排污的構造,無形當中就能省去大量清潔和維護的人力。所以在古代,這樣的廁所才能遍佈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這一份小小的清潔,是古老而又超前的生存智慧。它不僅在千百年前造就了現代廁所的雛形,更在那個醫學還十分原始的年代,成為保證公共衞生的重要手段。得益於此,羅馬才能在歷史上多次致命的瘟疫當中屹立不倒。可見,能夠左右人們健康的任何細節,都絕對事關重大。
書名:從長安到羅馬 第一季
作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出版社: 中華教育
巧合的是,在描述大唐生活的古籍《朝野僉載》中,我也找到了一段關於如廁的傳奇。在唐代的長安城,有一個富商,家財巨萬。他是靠甚麼致富的呢?其實就是拾糞。他很富有,但當時的人們給他家起了個外號,叫「雞飼」,因為那時候人們認為,雞是在糞堆裏邊用爪子刨食吃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他這個行業並不算尊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行業的確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既然「廁所狀元」能富甲天下,那他致富的「聚寶盆」究竟長得是甚麼模樣呢?
在西安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李超拿出了一件近年徵集來的漢代釉陶豬圈。這個東西很特別。我見過好幾個漢代的廁所模型,但這種場景的卻是第一次見。李超介紹說,廁所和豬圈合在一起,是在漢代流行開來的。這種結構在漢代應該很常見。這種廁所被古人稱之為圂。據記載,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豬圈和廁所,這兩個現在看起來並無關聯的東西,被古人結合在了一起,其實這裏面大有文章。這樣的一個造型有利於人和牲畜的糞便囤積在一起。作為農耕民族,中國人自古就有積肥的傳統。旁人嫌棄的污穢之物,來到農田裏,卻能成為農作物生長的寶貴動力。土地肥沃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先祖們才能得以戰勝歷史上數不盡的天災人禍,用充足的糧食養育華夏的子子孫孫。
在我看來,不論是流水的古羅馬廁所,還是積肥的長安農圂,都看似平常,卻有着極為深遠的影響。所以說,不論東方西方,當任何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關乎人們生活的時候,那都是不可忽視的頭等大事。
古羅馬廁所(電腦復原圖)
漢代釉陶豬圈
漢代釉陶豬圈是西安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隨葬模型器。釉陶豬圈半橢圓形,通長 30.6 厘米,寬 22 厘米,通高 24.4 厘米。圍欄以鏤空長方形分隔,圈內有正在生產的母豬和吃奶的小豬,豬圈上方有廁位,懸山頂,中部起脊,中有隔牆將廁位一分為二,裏面有兩個看熱鬧的人並排而立。廁內有蹲坑,直通下面的豬圈。這種豬舍與廁所合一的建築形式,主要是為了實現積肥的功能,反映出漢代小農社會的生活習俗。
(本文獲中華書局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