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手工藝展覽 從消災解厄的日本人形到動漫模型的演變歷程

撰文:唐灝德
出版:更新:

日本的傳統手工藝品一向深得香港人青睞,一些經典的人偶擺設例如外形趣致可愛的達摩不倒翁,還有跟俄羅斯娃娃齊名的木芥子娃娃都是不少港人「回鄉」必買的手信之一。日本人形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各式手工精巧、一絲不苟的偶人應用非常廣泛,從最初祈福擋災的用途,隨時代的推移亦逐漸延伸至藝術、娛樂等日常層面。

最近,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聯同日本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舉辦有關「日本人形」的巡迴展覽,展覽展出多件日本傳統人形藝術品,為公眾展示日本多樣的人形文化,同時介紹日本人形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早在日本遠古時代,人偶的製作已相當普遍,日本人形(NINGYO)——即是模仿人外形而製成的公仔、人偶,他們通常穿着日本傳統和服,化上日式妝容,為人抵檔災禍。「形代」(かたしろ)和「天児」(あまがつ)被視為是日本人形的原型,他們都是被人用作靈魂附身的代替品,人們會把一年的災難轉嫁到他們身上,透過將這些形代人形放置在河流流放的儀式,祈求消災解厄。

日本的人形文化便承傳自這個消災解難的文化儀式,並逐步發展出各種的人偶造型和形態,也成為日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日本各地的人形都有所不同,不同地區製作的人形各自具備當地特質,反映著不同地區的傳統及風俗文化。是次展覽劃分了4個展區,透過67件作品向觀眾展示「節日人形」、「藝術人形」、「平民的人形」和「人形文化的擴展」四個不同的人形種類與文化背景,期望觀眾能夠從中感受日本人形的魅力。

「節日人形」

在日本文化中,從出生到長大,婚嫁、甚至祭祀,都離不開人形。展覽展出的「這子」便是經典的偶人之一,「這子」是祈求孩童健康成長的人形,偶人手腳貼著地面,動作像嬰兒爬行,是放在兒童床邊的裝飾,用作驅邪、保護兒童免受疾病。另外,日本不少專為小朋友的成長祈福的節日,例如三月三日祝福女孩成長的女兒節,以及五月五日為男孩子的成長、健康祈禱的男孩節,我們也會見到各式應節的雛人形放置在日本人的家中。

+3

「平民的人形」

古代一些節慶用的雛人形材料非常昂貴不菲,只有貴族和皇室家庭才能擁有。故此,基層的平民便在生活上以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人形。例如以黏土燒製的「博多人形」,或是用厚紙包布等技術製作的「松本押繪」都是平民人形的代表,他們不但反映出市井樸實的生活智慧和風土習慣,也展現了極具鄉土色彩的簡約美感。

「藝術人形」

及後,除了於節日祈福用的人形,日本也發展出結合日本傳統手工藝技法,富藝術性的觀賞用人形。藝術人形無論在頭像、髮飾、姿態和服裝上都非常精細,顯示了日本傳統美學嚴謹、細膩的製作態度。在人形的衣服貼上金箔的「嵯峨人形」便是日本當時數一數二巧奪天工的藝術人形作品。

「人形文化的擴展」

近代技術的進步令日本人形愈趨精細和複雜,江戶時代,以歌舞伎的外形製作的「市松人形」經已能夠像現時的芭比玩具一樣,為人形更換衣服。而且,製作人形的技術也不再只限於製造古代的人形。目前,日本人形的技術已用作創作多樣化的人偶,例如非常受歡迎的動漫模型便是從這個日本傳統藝術中演變出來。

接下來兩個周未,主辦方將舉辦座談會講述高達模型如何在日本人形的歷史中演變和誕生,以及木芥子娃娃的繪製體驗,讓觀眾製作屬於自己的日本人形。

展覽地圖

「日本人形展」展覽詳情:
地點:半山堅尼地道7號,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日期:即日至12 月 11 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1000 - 1900),逢星期二休館;星期六至日(1000 - 2000)
詳情請見日本國駐香港總領事館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