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一人一票決定裝置內容? deTour參與式設計解讀大眾選擇
【設計/展覽/裝置藝術/大數據】設計除了切合品味和喜好,更需要照顧不同人需要。很多時大眾只能站在消費者位置被動選擇,但有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參與設計過程?
今年deTour設計節以「設計共同」作為主題,展出19個參與式設計裝置,透過收集大眾不同意見、偏好、習慣,一人一票影響裝置結果。這次我們找來總策展人黃馨來聊聊今年設計節亮點,以及背後理念。
今年設計節涵蓋不少參與式設計,不少裝置需要參觀者提供個人看法、興趣偏好,以及以往經歷作為數據,才能完成設計。譬如反思美化街道計劃的霓虹燈裝置《在十七天後》:設計師在黑房中裝上17個霓虹燈,在現場設置「保留」或「拆除」按鈕,讓參觀者投票決定每天捨棄哪個招牌,每日結束之時,該招牌會被覆上綠網,意味被拆除。公眾意見直接影響裝置,這也是今年設計節最顯著特色之一。
黃馨透露主題與疫情相關:「疫情來到第三年,我們留意到大家已經開始適應。這次主題定作「設計共同」,是因為我們想在此時為城市找來一些新動力,而這需要很多人、甚至整個城市參與才能夠完成。」她表示,其中一個最重要議題是——人類究竟如何做出選擇?
「今年許多展品都提出大家不常思考的問題,像是時間於生命之含義。我們可以透過展覽重新思考這些議題,也能了解其他人想法。有些問題大家茶餘飯後基本不會提及,即便是最好朋友,你依然可能對其選擇感到驚訝,這某程度上也促進了溝通。」
巴塞隆納設計團隊Domestic Data Streamers(DDS)作品《關於時間》便是其中一例,作品有兩件,其中一個是一個紙鐘,配以滴墨裝置。設計師向參觀者提出不同問題,在他們回答問題後,墨水便朝特定方向滴下,即時改變裝置外觀。而另一件裝置則關於記憶,類似一個碎紙機,由觀眾選擇什麼內容被保留,什麼需要消除。
相似裝置還有一盒作品《物品.日常.性別(家居版)》,由參觀者為不同家具用品貼上漸變色貼紙,色調寓意觀眾對於日常物品之性別認知。而《詩梭地圖》則讓群眾根據自己過往搬家經歷,繞上代表搬家路徑與心境的棉線,以不同故事和回憶編織出一座線性矩陣。
黃馨表示,今年展品特點在於開放式解答:「回看往年,會發現以前展品更傾向圍繞特定問題,提出確實解決方案。今年則不然,比起回應特定問題,策展團隊更注重設計與人的互動,認為反應、情感更為重要。形式更類似於策展人提出問題,讓觀眾在參觀時構建不同答案。幾乎每個展品都有問卷供參與者填寫,希望引起大家反思。」
【活動地圖】
【活動詳情】
名稱:deTour 2022 設計節
日期:即日至12月4日
地點:PMQ 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