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家江記談本地製作 從《小倩》和《老夫子》看到香港行業弱項
【藝文編按】《麥兜故事》、《神雕俠侶》和《老夫子》等香港動畫相信大家都聽過,本地動畫製作的生態究竟如何呢?本文摘取自《香港動畫新人類》的首章〈江記——締造嶄新動畫視覺〉,由香港動畫家江記為我們講述動畫製作甘苦談,並分析本地業界的強項和弱處。本書由資深創作人盧子英主編,收錄18個本地動畫製作單位的訪問對談,基本囊括近十多年來香港最活躍及最具代表性的動畫人物,分享各自創作動畫的經驗和不同想法。
江記的視覺藝術創作從漫畫開始,繼而向動畫發展。
在香港做漫畫創作可以很一人宇宙,這方面,江記可謂完全掌握得到。他的漫畫作品線條雖然簡單,但題材豐富,早已建立起一套個人風格,到了在《號外》連載時,又邁進了一大步。
相比之下,江記的動畫創作由小小的團隊開始,從幾部不同題材的動畫短片中汲取經驗,一方面發掘動畫的可能性,同時也考驗團隊的合作性,這方面跟他的漫畫創作明顯有不同之處。《離騷幻覺》是江記目前為止最大型亦最具野心的作品大系,從漫畫出發,開展成動畫、出版、多媒體表演甚至音樂會,整個計劃仍在進行中。雖然離最終目標可能還有一大段距離,但足以讓人期盼。
在以下長長的訪談中,可以理解江記對自我創作的執著,同時感受到他對香港整個動畫產業發展的期望,雖然面對困難重重,難得的是還可以見到一點曙光!
盧 =盧子英 江 =江記
盧 這個訪問或者由香港的動畫配音開始,你們一向都是找人配音?
江 找人配音的,不過要看階段。前期可能自己配,但是只會用來做demo,或者資源貧乏時也會自己配。
盧 也要視乎是什麼作品,有些作品很多對白,可能要配男的、女的、老的、幼的聲音,如果找不專業的人,會很影響效果。香港是近五年才比較著重配音和配樂。還要視乎作品的演繹方式,這些都是導演決定的,包括用什麼腔調。當然導演不是配音的專才,但他知道作品該表現出怎樣的效果,然後去找合適的配音員。有時獨立作品找了無綫的配音員,可能就會變成無綫的劇集了,所以有很多考慮。當然,還有資源問題。找人配音也要錢,專業的人收費較高。今次《離騷》就找了很多專業的配音,所以效果就會不同。
江 領班也很關鍵。他會控制studio,而且熟悉配音的話,會有效很多。特別是短片,我沒那麼多時間跟演員相處,可能跟他們不太熟,有時真的會有落差。所以有一個熟悉的朋友幫忙溝通,是真的比較好,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就很難做到完美。我覺得配音對一套作品觀感的影響可能佔三四成。例如《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我們這一家》等,它們的畫面都很簡單,角色塑造成功與否,起碼有五六成是看配音。這些地方很難做得好,但其實很重要。配音往往是最後一個部分才處理的,但那時通常已經沒什麼資源了。如果不盡早處理,很多時候就會忽略。
盧 像外國的動畫,都是定好了誰負責配音,然後可能還在畫畫的階段已經開始配了。他們會錄下配音員的表情、過程,這些表情甚至可以供動畫師參考,來創作跟配音感覺搭配的東西。
江 我覺得讓動畫師去學配音也是必要的,學一些有關表演、演戲的東西。
盧 幾年前我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活動,法國的Gobelins動畫學校請了兩位導師,一個教畫畫,一個教默劇表演,教人用動作、表情去學習如何處理動畫的人物。動畫跟電影很相似,但有些地方超越了電影,因為動畫不需要演員,不受限於人的框架。
江 對,有些表演是人做不了的。
盧 真人電影如果有厲害的演員,會帶來很大幫助,但動畫沒有。所以要如何在動畫中構建想要的世界,是複雜很多的。你的漫畫生涯,在《路漫漫》(2006)一書就可以看到;至於動畫,香港動畫行業有一批學院派。我到香港電台工作時,有同事是理工大學的School of Design畢業, 那時他們有一個在英國做動畫的導師Tony Lee,在課程中摻雜了一些動畫的知識。
書名:香港動畫新人類
編者:盧子英
出版社:三聯書店
江 我讀書時也覺得,理工大學是比較願意做new media的東西。
盧 是的,然後在我入職港台後沒多久,就開始有中文大學美術系的畢業生入職。我問他們學校有沒有相關的課程,他們說沒有。所以,我想他們願意做這行業的誘因,是動畫這媒體是有趣的,值得探討,但他們除了港台就找不到其他渠道了。
江 那時除了電視台的廣告,似乎沒有其他跟動畫範疇相關的行業。
盧 1981年,我舉辦了動畫會和動畫班。第一屆的時候,好像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同學來自中文大學。大約有七八個同學,包括陳育強、黃志輝等。後來有幾個同學去了港台工作,跟我做了同事,例如黃志輝。他們成績都很好。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時的動畫需要很多技術,尤其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有很多技術問題要解決。他們有art sense,還有很多興趣,例如看電影、漫畫等等,也幫了他們很多。以學院派來說,香港理工大學仍是核心,但也有城市大學和近年的公開大學。中大藝術系我就不太確定,在你之後……?
江 漫畫的話比較多,例如Justin Wong(黃照達),動畫我就不太確定……尤其這幾年,我覺得是比較少的。我猜原因有可能是技術上,還有現在始終跟我們那年代不同。譬如,我當年對creative media感興趣,可能就會去那幾間相關的大學、學院。但現在,如果人們特別對moving image感興趣,他們可能一早就分流,選擇城市大學或者浸會大學了。
盧 其實學院派的勢力挺大,就近年香港的動畫發展而言,這是必然的,因為香港之前一直沒有與動畫相關的教育和訓練。
江 學院的風格影響挺大,像理工大學、城市大學和公開大學的相關課程,其實也才開辦不久,但已經有他們自己的傳統。
盧 這在香港是挺獨特的。台灣也有類似的大學,但跟香港不一樣的是,他們有自己的動畫工業。香港一直沒有自己的動畫工業,除了學院裡有點機會。當然坊間也有一些動畫班、工作坊,THEi(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也有相關培訓。但我覺得那些都不是專業的動畫班。
江 我想這跟拍電影是同一個道理。做畫家很簡單,可以全面控制自己的作品;做動畫卻不同,沒有人才和資金是無法完成製作的。學生畢業後可能面臨的瓶頸,就是如何「實戰」,能不能繼續參與動畫製作。很多時候是畢了業幾年,做不到相關的工作,之後就完全轉行了。我有時也會遇到,例如有來《離騷幻覺》幫忙的朋友,他本來是讀動畫的,後來沒有做動畫的工作。《離騷》給了他們機會,但完結後又各散東西。我想拍電影的情況也類似這樣。
盧 你接觸多少這樣的人?
江 數我熟悉的人,起碼兩三個。《離騷》的團隊有很多人曾在外國讀書,他們是阿龜(李國威)聘請的。我說的「多」,是指這情況不難遇到。因為香港人流行出國讀書,畢業後回到香港工作的不少,但真能有所發揮的卻很少。以阿龜曾經請的一個同事為例,他學的是很傳統的cel animation (賽璐珞動畫),但香港卻多應用AE(After Effects),他學習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的需要不同。人們在外國浸淫後,要在香港發揮所學是很難的。如果心態上沒有從零開始的準備,會很容易感到挫敗。
盧 這需要各方面去組合和協調。以香港電影工業為例,當年也沒有學院提供相關課程,但香港電影照樣發展得很好,可見那時很多專才都是從工作中累積經驗。但動畫完全沒有。
江 我覺得兩邊要平衡,有時工業出身的人對學院派有點……兩邊對事情的看法都是很頑固的。如果兩邊平衡,多點碰撞,則有利於創新,傾向任何一方都是不好的。
盧 在香港動畫發展中,你佔了一個頗重要的位置。《離騷》是近年來最具野心和創意的項目,但也是最艱難的項目,因為真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我覺得這是必然會發生的,而且也是香港需要闖過的難關。當然,香港也推出過不少長片,例如《大偵探福爾摩斯》。但《離騷》不是追求這個,而且以前沒人做過。
江 其實,我常常問自己:是我不追求這個,還是我追求不了?因為從《小倩》、《老夫子》這類動畫可以看到,如果香港要發展動畫工業,我們的位置在哪裡。香港的位置是具原創性,和可以連結周邊城市的製作能力,例如《小倩》是一個「聯合國」,《老夫子》則主要是香港和台灣。這些故事你一定比我熟悉。
但這些優勢現在是很難發揮的。譬如,在語言文化與香港較接近的台灣,雙方會互相關注對方的創作,卻很少合作機會,我想這不單純是政治上的因素;至於香港和內地的合作,照理說應該是很多的,但這類合作卻很單向。反觀《小倩》和《老夫子》,當中的合作是有交流的,且利用了雙方長處。然而,這種模式如今越來越少了。我想原因是挺明顯的,香港的電影工業活躍程度低,連帶其他相關的產業也變得不活躍了。我覺得這個情況是值得留意的,不要失去香港的好傳統。
盧 我覺得時機有點不同,例如《小倩》是1995年開始製作的。1995年時,韓國動畫有人才,但本地發展還沒有。
江 其實我們可以逆向思考《小倩》的個案,香港沒有一個strong base去做core production,太依賴其他城市,所以平衡兩者很重要。要保持香港的活躍程度,同時提升core製作能力。要同步才能有效,當一個位置作為中心,就總要有一個地方用來著力。這幾年,我想推動此事時,總覺得好像五臟六腑各有所缺。不過,幸運的是,很多東西是歷史的關口。早十年二十年,人們對本土或者香港文化的思考和關注不多;這次《離騷》的出現,及得到人們的支持,很大程度是因為大家很希望香港擁有自己的文化創作,可能是動畫和音樂,而我是動畫那邊的。很榮幸得到大家的關注和支持,要不然我很難用眾籌和ASP 去做動畫。很多時候,作品的出現是歷史的考核。不過,我會思考人力能改變多少歷史的限制。我想這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
(本文由三聯書店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編者簡介|盧子英,資深創作人,早於1970年代末開始獨立動畫及短片創作,作品超過20部,獲獎無數,並已被收藏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及M+博物館。1978至1993年間於香港電台電視部擔任動畫設計師,為香港最早一批專業動畫人員。1980年代至今,身兼動畫評論及香港普及文化研究身份,發表大量動漫畫及相關文字,亦先後擔任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動畫教授,積極推動香港動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