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22|香港漫畫已死? 港漫迷新書探問產業未來新出路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2022年書展今日開鑼,香港漫畫研究達人「漫遊者」推出新著《看見港漫:淺談香港漫畫路向》,本文節錄作者自序,提綱挈領交代本書研究路向,包括將以專題文章、與其他國家比較、產業未來方向和政府政策檢討等數個大方向,探討港漫一路以來的發展走勢;本書亦從武俠漫畫為讀者呈現的東方哲學思想、女性主義角度,和漫畫作品如何與利用東方神話等主題探討港漫內容。

目前坊間的期刊港漫只餘下六本,而且有一半是屬於數十年前的名著新編。(圖片由作者提供)

自序——「錢財豈是囊中物 一遇《風雲》便化龍」

初次接觸香港期刊港漫是小時候舅父向朋友借回來的《龍虎門》,當年不識寶,沒有細仔翻閱,錯過了作品最輝煌的年代,反而更多是看日本漫畫,《足球小將》、《聖鬥士星矢》翻個不亦樂乎!跟很多鍾愛日本電子遊戲的青年一樣,我也是因為《街頭霸王》將我銀包內的金錢「出口轉內銷」,由1991年開始,我正式自行購買期刊港漫,那時不知天高地厚,以為《龍虎門》已經是最暢銷的作品,結果被我的小學老師反問一句:「而家最好賣的不是《天下》嗎?」而認識了《風雲》,步驚雲成為了我一段非常長時間的漫畫偶像,馬榮成亦然,從此期刊港漫成為了我生命中不能或缺的一部份,而我的金錢,也因為遇上《風雲》而化為龍一般,飛到九霄雲外了。

2007年筆者加入「動漫廢物」網台後,我由純粹的消費者,變成一個開始分析、研究的讀者,加上歷史系本科的習性,我開始嘗試深入去探求關於香港漫畫的種種知識,從製作過程、業界的歷史,也因為加入了網台,獲得接觸到不同漫畫家的機會,也使得我可以進一步理解香港漫畫業界,尤其是期刊港漫。透過不斷研究和分析,即使無法做得到「究天人之際」,最少要「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看見港漫》從港漫與報攤逐漸退場的關係開始說起,講述香港漫畫近20年的變革(圖片由作者提供)

經過多年閱讀的累積,又發現坊間有電影研究、文學研究等等,台灣也有很著名的傻呼嚕同盟、李衣雲、王佩迪、陳仲偉等非常出色的動漫文化研究者,為甚麼香港漫畫卻沒辦法跟台灣一樣有很多的漫畫研究著作?後來,不說黃玉郎的個人自傳、劉定堅那些爆料式挖苦作品,我發現香港漫畫的文字研究依然有像著名港漫編劇黎巴嫩的幾部著作,也有學者黃少儀、楊維邦那非常有名的《香港漫畫圖鑑》,為港漫歷史紀錄作了重大貢獻,但整體而言,數量依然只是非常少量。在認識了吳偉明教授後,他對動漫的研究啟蒙了我對港漫研究的方向,自此,我就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將來可以成為港漫研究的一分子,為我喜愛的嗜好略盡棉力。當然,筆者也曾經承蒙李中興、余兒的錯愛,有幸以編劇身份創作過幾部風評不佳的作品,即使如此,還是沒有打擊我對漫畫的熱愛,只是,我對香港漫畫的貢獻除了繼續消費以外,就是運用自己的書寫能力去為業界留下一些紀錄。

書目:《看見港漫:淺談香港漫畫路向》
作者:漫遊者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期日期:07/2022

時間流逝,香港出現更多港漫相關的文字著述,就說近年也已經有黎明海的《功夫港漫口述歷史1960-2014》和范永聰的《我們都是這樣看港漫長大的》,都是學者們非常精彩的作品,另外,與漫畫界淵源甚深的施仁毅和研究者龍俊榮的《港漫回憶錄》三部曲,統統豐富了期刊港漫的研究,加上不同漫畫家如黃玉郎、上官小威、馬榮成、牛佬等個人回憶錄為自己的漫畫生涯作總結,要進行港漫的研究就愈來愈容易。

作為新亞書院的學子,《新亞學規》中有幾條是一直以來都謹記在心的,其中第9條說道「於博通的知識上再就自己材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筆者在知識上貪多騖得,除了歷史本科外,哲學、政治、社會學皆有興趣,頗有步驚雲未得無名指點前雜而不純之感,但正因為對不同領域的興趣,於是想將這部作品的定位,是有別於上述大部份屬於回憶或口述歷史成份的著作,而是借助各種誇學科的認知,融匯於期刊港漫的研究之中。亦因如此,本書在滲透筆者對港漫的熱情與見解之餘,亦盡量旁徵博引,務求客觀,只是期刊港漫作品數量何只千百?書海浩瀚,相信即使窮盡本人所能,資料上可能掛萬漏一,如蒙讀者賜教,不勝榮幸。

在英國,當與香港人說起香港漫畫時,他們的回應是「還是黃玉郎打打殺殺那些?」、「還有人看的嗎?」作為期刊港漫的支持者,對這種見解不無心痛,期刊港漫雖然已近黃昏,但筆者卻堅信她們雖然從主流變成其中一支勢力,但香港漫畫本身依然會延續其活力,所以這本書不單回顧過往的期刊漫畫,與編輯商量後,認為最好真的能「通古今之變」,了解過去之餘,以目前身處的環境與狀況,去想像未來,因此將全書架構設計成幾個篇章,並從期刊漫畫談到香港漫畫的變革與可能:

香港漫畫的技巧高度分工,既令更多人可以投身漫畫界,也令從業員無法培養全面的漫畫技巧。(圖片由作者提供)

專題篇以近20年舊著修訂再版、出版新著延續舊故事,審視曾耀眼的期刊港漫至今竟以中老年讀者視為主流市場是否好事開始,按專題討論香港漫畫的幾個重要課題,例如武俠漫畫為讀者呈現的東方哲學思想、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剖析期刊港漫帶來了甚麼樣的性別壓迫、漫畫作品如何與利用東方神話,以及映照曾一度輝煌的香港流行文化回憶等等,透過不同學科的切入點,呈現出本地漫畫的優缺點。

曾經作為全球三大漫畫市場的香港在全球化下極速退位讓賢,要重新起步,自然需要參考這些年突圍而出的外國例子,借鑑經驗,探討港漫能否取長補短,是比較篇的核心。筆者以足球漫畫、色情漫畫、漫畫節以及跨媒體作為分析主軸,並借以日、韓、台、歐、美等地的經驗來對照,多少會看到本地漫畫的不足之處,但重點還是希望香港漫畫可以重新振作。

除了回首過去,要「看見港漫」最重要還是看見將來,第三章的路向篇,筆者希望趁機研究香港漫畫的未來路向,但內容會從期刊港漫擴展至其他方向。香港漫畫在過去10年也不斷有人在作新嘗試,網絡漫畫在全球成為新的漫畫家收入來源,或者如何才能招募到新讀者?香港漫畫的未來何去何從?以出版社的角度來看,目前經營漫畫出版社的前景又是如何?希望在此的建議可以令讀者多點新想像。

最後的政策篇是筆者整理香港政府對漫畫的政策的總結。香港政府常年表示支持創意產業,作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並且曾風行東南亞的流行文化創意產業,政府在過去20年有沒有好好扶持過業界?期刊港漫的市場無法自行延續,但如果能獲得政府適度的支持,即使不是期刊港漫也好,香港漫畫依然是有可能重建起來。

「香港漫畫已死」這個話題每隔兩、三年可能就會有人再提一次,即使再無法像以前的黃玉郎一樣壟斷整個漫畫業、也無法像馬榮成一樣透過畫漫畫達致年薪百萬,但其實不少香港人都在繼續努力在繪畫、創作。而我們作為支持者,一定非常樂意繼續在銀包內的錢財化為龍。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並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圖為作者(右)擔任第十二屆日本國際漫畫賞頒獎禮分享會主持時與得獎者黎達達榮合照。(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共歷史文學士碩士、哲學文學碩士生(中輟),現於英國紐卡素大學修讀世界政治與流行文化文學碩士課程。漫齡逾三十年,2007年加入動漫評論網台「動漫廢物電台」成為主持,醉心研究港漫之餘,也涉足日、美、韓、中甚至歐洲漫畫等,並陸續開設首個粵語港漫及美漫評論節目。曾參與香港ACG創作編劇工作,包括《黃玉郎醉拳日帝月后》、《少林寺第8銅人外傳》、《神掌》等,以及動畫《笑林功夫》與手機遊戲內容創作工作。並曾多次獲邀擔任動漫基地、日本國際漫畫賞等活動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