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城鄉共融 如何燃起中國知識分子家國情懷?︱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疫情下行動處處受限,學校被迫取消面授課程,在死氣沉沉的城市裡,讀書如行萬里,偶爾感受近代文學傳來的鄉鎮情懷、都市繁囂,華燈初上的景色,在溫習文憑試的同時,提升中文能力及閱讀水平亦有裨益。

香港浸會大學黃子平、北京大學錢理群、陳平原三位教授選取了近代文學家四百多篇的散文,再按主題分為十冊的《課堂外的讀本》系列,散文作家包括魯迅、周作人、老舍、梁實秋、錢鍾書等等。系列六中的《鄉風市聲》描繪了中國近代經濟高度發展的都市文化與樸素鄉鎮文化,在近代文學來說有另一種意義,現代工業的繁囂與淳樸鄉風的農村,兩者文明互相衝突造成的不和諧,形成了中國知識分子關注中國歷史發展的命運。這本書的編者錢理群教授坦言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應該是鄉風與市聲的融合,追求城鄉共融的生活。

文︰筆從心︱原題:《課堂外的讀本-鄉風市聲》——華燈初上背後的命運

魯迅

城鄉矛盾與共融

每個城市繁華的背後,總有弱勢社群默默地付出,他們往往是知識、財力上比較落後的鄉村地區。以書中收錄茅盾<「戰時景氣」的寵兒寶雞>一文為例,茅盾寫到抗戰時期陝西一個小縣寶雞,因隴海鐵路成為交通樞紐而嶄露頭角,這地方旅館多的是,卻長期爆滿,「為甚麼人們肯花這麼多的冤枉錢?沒有什麼稀奇。人們在這裏有生意,人們在這裏掙錢也來得痛快,房金貴,不舒服,算得什麼!」鐵路貨運帶來了繁榮,酒色財氣,「華燈初上,在卡車的長陣構成的甬道中蹓躂,高跟鞋卷髮長旗袍的豔影,不斷的在前後左右晃……」附近落後的農村成了支撐整個縣城的勞動力,低下階層被縣城享受雕欄玉砌的當權者壓榨,若要從保長勒索的冊子解放出來,要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這是繁榮背後的另一面,「他們已經成為『人渣』,但他們卻成就了新市區的豪華奢侈,他們給寶雞贏得了『繁榮』!」城鄉共融將會一直是考驗人類發展的大課題。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屬於每人自身的根

生於斯長於斯,每個作家均有屬於自身的「根」,「談北平離不開老舍;上海就必須講茅盾;豐子愷描寫西湖……」錢理群教授如是道。例如老舍廿七歲才離開北平,他對這城情深,在<想北平>一文中寫道:「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又如茅盾<交易所速寫>,描述了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的情景,一大班人看著紅色屏幕數字變動,全是取自作家生活日常之中的所見所聞。某些地方無論怎樣變動,亦與人心相連,如同馮至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寫道:「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着那村裏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着意味不盡的關連。」我們的生命在消逝的地方留下足迹,相反,這些地方亦長留生於此地人們的心中。

錢理群教授認為散文是自由及個性化的文體,不單帶有抒情寫景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強調散文所着重的知識、文化衍生的趣味,當中談及也不是深奧的理論,而是涵蓋了愛情、家庭、學業等等各種生活日常所熟悉的情感。

順帶一提,錢理群教授將書定位為中學生課堂外的散文選,彌補課堂的缺失,提升中學生閱讀的興趣,他推薦書中收錄的老舍<念北平>、魯迅<阿金>、沈從文<鴨窠圍的夜>,讀者可細閱品味,他亦提議家長和學生可以「親子共讀」。另外,這本書是「有聲書」,讀者可以透過手機掃描書中文章右上角的二維碼,收聽文章的錄音。

【延伸閱讀:用三種「聲道」聽聽不同年代女性故事|開卷樂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