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與製作人互信年代 廣告零硬銷卻爆紅|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教視覺藝術的可愛之處,就是我們很容易引用流行文化進行教學,其中廣告是我們重要的素材。畢竟出色的廣告都是雲集各路設計人才的集體製作,由創作總監到攝影師及平面設計師,每個工序都匠心獨運。我們很容易從中找到視覺語言以及構圖學的線索,還可以配合普普藝術與消費主義的課題,承接藝術發展的脈絡,學生們都會表現得十分雀躍。所以廣告設計對視覺藝術教育十分重要。
文:馬世創
最近臉書上的懷舊群組分享了一些經典電視廣告影片,例如 YAMAHA廣告裡導師指導小朋友;只有一堆小孩子而沒有火車的九廣鐵路廣告;少女拿著陽光檸檬茶偷看鄭伊健;爸爸為兒子越過火車軌買維他奶;技工用燈光鼓勵年輕人的電力公司廣告;黎明拿着手提電話與 May 的情深說話未曾講等等,成功引起網民積極回應。大家緬懷當年電視廣告如何深入民心。亦有網民不禁與今天的廣告比較,慨嘆今時今日電視大台的股價值插到新低,經典電視廣告不再。然而,我們不難理解電視業務正不斷萎縮。大公司未必一如以往,願意將資源投放在電視廣告上,相信難以再創造出新經典。
不知什麼原因,以往的廣告商通常會用故事去包裝品牌,營造正面印象,而非推銷產品本身。同時廣告商亦很樂意為廣告製作主題曲,例如八十年代司各脫的魚肝油廣告:「點解稱身的衣裳,現在已都穿不上?」整首歌沒有一句提及該產品,與其說它是首廣告歌,不如說它是首兒歌。亦正因為這首歌,讓大家仍深刻記得這個品牌。這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就是當年廣告的威力。
不信任文化危及創作
一個經典廣告的誕生,不只是製作團隊的苦心經營外,更重要的是客戶對製作單位的信任。當年客戶真的願意花錢製廣告主題曲,整首歌可以不曾提及公司產品;又或者拍了一系列電訊廣告,也不知道賣的是電訊服務還是黎明的新歌?這種信任與胸襟我們在今天很難看到。臉書群組「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揭示了這種不信任文化。群組內不時有不少設計師大吐苦水。帖文充份表現出客戶對廣告商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例如有客戶干預廣告創作,他們提出無理而且反美學的要求,亦有公司為節省成本而聘請非專業人士製作宣傳品等等。群組會員人數多達五萬,版主每次出帖都有數百個讚好,反映這些現象並不罕見。
今天的廣告奉行實用主義,主要硬銷產品的資料,商標愈大愈好,手法愈直接愈好,畫公仔要畫出腸,配合超高像素的拍攝和大量電腦特效等等。其實,海量般逼迫觀眾眼球的廣告,無疑早已令大家都麻木了。然而,當這些產品日後被新產品淘汰後,就沒有人會記得這些廣告。或許十年後,我們會仍然緬懷八九十年代的廣告。
【延伸閱讀:解讀藝術元素 經典電影如何成藝評教材?|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延伸閱讀:從電影看造型藝術 Matrix如何成經典教材|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專欄「活學VIVA」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優質廣告歷久不衰」。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馬世創,北角協同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第四屆創新教師夥伴。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