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尚盧・高達逝世|電影史應以「高達」作為分期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著名法國導演、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逝世,享年91歲。喜歡電影的朋友,對這位高人定必熟悉非常。早在50年代,他與利維特(Jacques Rivette)、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等人就在著名的《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撰寫電影評論。別以為寫影評只是引介電影的文人玩意,這群人批評法國傳統電影美學,以論述奠定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的美學基礎,更確立「作者論」(auteur theory)、「場面調度」(Mise-en-scène)等重要概念,用文字發動一場史無前例的電影革命。

Jean-Luc Godard(圖片來源:Wiki)
《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

《斷了氣》的跳接 Jump Cut

直至1960年,高達投身電影事業,發表首部劇情長片《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此前杜魯福剛發表處女作《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霎時間,新浪潮導演以銳氣十足的創作震驚了世界影壇。而《斷了氣》最經典的創新技巧就是跳接(jump cuts)。高達是最先有意識地運用跳接的導演,後來這剪接技巧又被法國新浪潮導演廣泛採用。

《斷了氣》海報(UGC/Films Around The World)

講到剪接,不得不提愛森斯坦(Eisenstein)的蒙太奇理論。跳接作為加強表現效果的技巧,可謂繼承自愛森斯坦的理論。跳接的直接效果,就是使觀眾意識到電影中的動作並非單純地如實呈現,而是由作者導演創作出來。此外,動作的速度與現實時間無關,而是取決自作者想傳遞給觀眾甚麽情感效果。

《斷了氣》其中一個跳接例子,就是開頭男主角米榭(Michel)射殺巡警的一組鏡頭。這一組鏡頭以跳接連貫起數個畫面:包括米榭探身到車窗內尋槍、搖鏡拍攝米榭的手臂至手槍、槍口的特寫鏡頭、(槍響)中景鏡頭裡的巡警應聲倒下。有趣的是,如果觀眾注意到槍擊前的段落,會發覺「電影鏡頭—米榭—巡警」的方位理應成一軸線,但在槍擊的一輪快速蒙太奇中,三者的方位又突然變換了。換句話說,這組快速蒙太奇並不對應一個符合邏輯的現實時空,而只是一系列象徵式的影像。與其說這組鏡頭描寫了「巡警被射殺」,倒不如說它建構了象徵射殺的影像。

《斷了氣》中米榭射殺巡警的跳接鏡頭(UGC/Films Around The World)

跳接將現實的動作分割成細碎的片段,然後以另一種結構或節奏重組這些片段;某程度上,與立體主義繪畫的概念有幾分相似。高達後來的電影,也繼續探索碎片化的敘事形式,獨創自成一家的拼貼風格,例如聲畫割裂的實驗手法。

《週末》的反電影 Counter Cinema

高達的電影除了革新電影藝術,往往亦牽涉到他的馬克思政治理念。1967年,高達的作品《週末》(Weekend)就確立了反電影(counter-cinema)美學,顛覆傳統娛樂電影敘事手法。傳統電影引發觀眾好奇的是:究竟主角接下來要做甚麽?但觀看《週末》,觀眾問的是:究竟高達接下來要做甚麽?《週末》一片就粉碎了傳統電影的樂趣,強逼觀眾參與知性思考,觀看此片就如同參與現實政治般痛苦,但這正正是高達的意圖——他拒絕以娛樂電影麻醉觀眾,而要觀眾保持清醒地反思現實世界的政治議題。

新版《週末》影碟封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亨利.朗格盧瓦(Henri Langlois)曾言道:電影史應該以「高達前」與「高達後」作為分期。台灣詩人夏宇寫過「當高達把一切都變成高達的/剩下不是高達的/也自動變成『不是高達的』」。無論如何,高達也是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___________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