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畢加索的秘密:他不畫抽象畫的|人與物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畢加索(Pablo Picasso)偉大,如偶像,如神話。他大概仍是當今世界最知名的藝術家,跟達文西與梵高齊名,只是畢加索在世時已經得到一時無兩的名氣。明天(10月25日)就是畢加索的生日,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講講如何看畢加索的畫。

畢加索畫畫好抽象?

關於畢加索,我們聽得最多的評語可能是「他畫的畫真抽象!」真的是這樣嗎?恰恰畢加索本人就曾說:「不存在抽象藝術。」

首先什麼是抽象畫呢?我們可以將「抽象」(abstract)理解為:抽離於人類經驗可以辨認出的具體形象或造形。在一幅抽象畫之中,觀者無法在畫面中辨識出任何經驗中的事物的形狀,包括人體、動植物、自然物或人造物。

若以這眼光來看畢加索的作品,你就知道他畫的統統都是具象畫,而不是抽象畫:

+6

綜觀畢加索浩翰的作品庫,可見他畫得最多的是人體,尤其喜歡畫全身像。即使是他最難以辨識所畫事物的實驗性作品,畢加索亦是將具體事物拆解或「解構」,就如以下的小提琴與葡萄:

《小提琴與葡萄》,畢加索透過拆解我們熟悉的小提琴與葡萄的形體,讓我們的眼睛與大腦玩拼貼遊戲(MoMA)

只要我們看他的畫時細心一些,就總可以辨認出畫中事物的形象,哪些筆畫對應哪些物體的哪些部位。在以上對「抽象」的定義來看,「抽象畫」這個標籤以後可以歸還給抽象藝術畫家如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或抽象表現主義者如積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人了。

【人與物】系列——康丁斯基|點、線、面中有抒情 解密抽象藝術的獨特美學

終生不離立體派

畢加索一生之中創作了至少兩萬件作品,從使用媒介與風格都極為多變,他渴望探索世界上每一種可能的塑造形像的方式。

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藝術流派立體派(cubism),其榮耀都要歸於他與畫家好友巴拉克(Georges Braque)。當塞尚(Paul Cézanne)以違反透視、以斷面構成的繪畫來質問「人的視覺到底是什麼?」時,畢加索與巴拉克兩人繼承了塞尚的遺產,從中發展出更邁進一步的立體派。

+3

何謂立體派作品呢?根據著名藝術史家宮布利希(E. H. Gombrich)於《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的形容,立體派就像古埃及的畫畫方式:他們只表現事物最具特徵的一面,人臉的側面最有個性,但眼睛卻要畫成正面的。所以我們看古埃及的人物都是臉向側面,但眼睛卻正面看著我們,他們在同一畫面以多個不同視點繪畫同一事物,跟我們習慣的透視法完全不同。

畢加索的想法跟古埃及人相似,認為傳統的繪畫並未反映出事物最完整的形象,即使是如巴洛克洪壯而富有動感的巨幅油畫,都只斷裂地表現出事物的單一面向。所以立體派藝術家的目標,是要通過打破及重組事物的「本來」模樣,而在同一幅畫面上,以多種視點、角度來呈現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與模樣,以此企圖較完整地呈現出事物的形象面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畢加索以這手法表現一位「美人」時,會困惑當中盡是支離破碎、扭曲的面貌。

《亞維儂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Wikimedia Commons)

畢加索最著名作品之一《亞維儂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就被稱為「原立體派」(proto-cubist)作品,有多個版本,反映出畢加索的持續研究。畢加索於此時期深受非洲原始藝術面譜的影響,故意以違反正常透視法的方式,將女性的臉畫成原始面譜的模樣。在我們看來,這幅畫超出了我們對一般的具像畫的概念。這些畫為何被命名為「美」或「藝術」的原因,在於立體主義意圖呈現給我們的畫面,即並非我們在指定時空(我們所處三維空間)的視覺畫面,而是一個恰恰只能表現於二維空間上的「立體」,比傳統繪畫更能表現出事物豐富的各個面向。畢加索的立體派開創了一個現實事物、攝影或其他畫家都從未呈現過的視覺世界出來。

+3

作為立體派的聯合始創人之一,這種作畫方式對於畢加索的意義非凡。貪婪的畢加索沒有停留於立體派,進而不斷探索其他表現形式。可是沿著他中、晚期的作品中,都常見如《亞維儂的少女》那樣變形的臉相與五官,或是側面人臉被畫上一雙正面的眼睛——這反映出畢加索風格再多變,亦沒有完全拋棄立體派這種表現方式。

學兒童畫畫,下筆如有神

最後要為畢加索「平反」:除「好抽象」外,我們亦不時聽到「畢加索根本就是隨便畫畫,這種畫我也畫得出啦!」

看看畢加索的作品本身,我們不用從他的作品量來推算他的作畫速度,從畫本身即可感受到他作畫時無比自由,隨心所欲,一氣呵成。他的畫配色總會達至和諧、悅目,顯然沒有胡亂塗抺得出的突兀;構圖總是平衡、得當;運筆迅速,但顏料中卻帶有層次;俐落而不帶多餘的筆劃,簡約、概括卻充滿表現力,所畫形體活靈活現,又讓人再三細味。這些種種最上乘畫作的性質,不可能是一般人「隨便畫畫」就畫得出來的。

《Buste d'homme》,1968(Christie's)

每次有人說畢加索畫的畫像三歲小孩一樣,都會讓人想起他那句:「要畫得像拉斐爾花了我四年,但要畫得像小孩卻花了我一生。」

為何畢加索要學兒童畫畫?因兒童畫中有一種混然而成的構圖能力,筆下的角色、形體與色彩都有一股成人難以模仿的生命力。畢加索推崇非洲的原始藝術,向來極為重視作品中的原始活力。可是大部分兒童在成長之中漸漸對「寫實」有追求,開始對自己的畫作不滿,並從素描的洗練中塑造出技術與風格,但作品往往就失去了本來的原始活力了。因此畢加索的主張就似張三丰教張無忌那樣:要忘掉你已學過的(英文中有「unlearn」這個詞)。

畢加索的好友、巴黎著名沙龍女主人格特魯德・史坦因(Gertrude Stein)在《畢加索》一書,就將小孩的視覺經驗連結到畢加索立體派的觀看方式:

孩子看自己母親的臉,方式跟別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我談的不是母親的精神,而是母親的特徵和整張臉,孩子從很近的地方看的話,對於其小臉的眼睛來說,母親的是一張大臉;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一小會兒只看到母親一部分的臉,它一次只知道一個特徵,只知道一個面向,畢加索就用如孩子的方式認識人臉、人頭與身體。

畢加索筆下的格特魯德・史坦因(Gertrude Stein)(Wikimedia Commons)

畢加索的畫,或許真的可以隨心地畫畫就畫出來,但前提要你是小孩才可以呢。

【人與物】系列——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已故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