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千穗|經濟學畢業的日本當代藝術家 電腦繪圖畫出如夢境世界
擅以電腦繪出巨幅畫作的青島千穗(Chiho Aoshima),已成為日本當代的代表性藝術家,她的作品已進駐波士頓、里昂與巴塞羅那的美術館,亦成為倫敦與紐約地鐵站的公共藝術。
青島千穗並非出身美術學系,而是畢業於東京法制大學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經濟學使她非常苦悶,日子白白流逝她感到自己快死了,所以想投入創作,自學使用 Adobe Illustrator 繪畫,就此愛上了這媒介。其後青島以村上隆策展的 Tokyo Girls Bravo 展出道,其後加入村上的怪怪奇奇公司(Kaikai Kiki Co.),在其斯巴達式風格之下,學習自我管理、精進技藝,並進行藝術創作。
數碼媒體的特性
青島自出道起即已擅長於用 Adobe Illustrator 軟件繪製向量圖(vector 亦稱矢量圖)繪畫,亦是她的主要創作媒介。這種技術與青島的作品的呈現與風格之間,有幾個關連的特性:
一、向量圖是由數學算式記錄幾何圖形,根據使用者的視點與修改即時計算出來。不同於以數碼的像素陣列記錄位置與顏色的點陣圖(bitmap),向量圖可以無限放大而不失真或「起格」。這容許青島的作品可以根據展覽與販賣需要放大,亦因此我們常見她有巨幅畫作。
二、Adobe Illustrator 的曲線等路徑(path)工具要求使用者完成閉口的線條,這反映在青島的作品中人物與物件幾乎都用封閉的輪廓線條,這點亦切合一般動畫或卡通的風格。
三、繪圖軟件中的漸變色工具(gradient tool)使用上來遠比手繪方便,這種上色法多見於青島的畫作,不論是物件還是背景,都常填上無縫的漸變色。
四、除印刷成紙外,亦會投影方式呈現。向量的作品相較點解圖要容易拉扯或變形,容易可以跟動畫師(如紐西蘭動畫師布魯斯・法格森(Bruce Ferguson))合作製成動畫,甚至使用到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使角色動起來,近來的代表作品是《高天原》(見下文)。
「青島千穗」風格的題材與元素
青島的畫作經常透露出另一世界(otherworldly)的氛圍,恍如夢境;青島的角色甜美可愛,卻又總帶著詭異(uncanny)甚至怪誕(grotesque)的感覺。「青島千穗風格」是怎樣塑造出來,並被人辨認的呢?
一、少女
青島作品中第一個標誌元素是「少女」,青島幾乎只畫女性,她們是自然物,或是神祇,或是鬼怪、惡魔——不論是哪種形象,她們總是有著大眼與修長的身軀,都是可愛又時而可怖的「少女」。青島雖然不似動漫作品那樣突出角色的個性與「萌屬性」,使她們成為容易辨識的個體,但她的畫仍然是人物為本的。
不如日本藝術家與漫畫家普遍對「美少女」的執著與幻想,青島畫中的「少女」沒有穿上水手服,出現得最多的是長髮裸體少女,以及如她們秀髮一樣豐茂的植物,好些圖景都猶如在伊甸園的夏娃。青島所畫的少女亦會變形或解體,頭髮可以幻化成大地的植被,可以與土地連成一體;少女亦可以跟城市結合,在《光る都市》(City Glow)中變成一棟棟的六本木 Hills 大樓。
二、自然與生死
青島畫中的主角是「少女」,而「自然」就是她們的背景與場域。青島風格另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自然與生死。她表示自己有一股強烈的欲望想要親近自然,死後想跟自然融為一體;對於青島來說,自然必然緊扣著死與生的母題。青島近年的重要展覽,以「Rebirth of the World」作題,當中的重要作品是結合《光る都市》元素的《高天原》。
青島認為人死後對於死亡的痛苦都會消失,就如在夢中。她隨時都會想自己明天就可能會死,但與其恐懼,她更多的是擁抱這種感覺,不想忘記死亡,並將之化為畫作。青島喜歡墓地,當她在生活中遇上壞事時,都會到墓地散步,看那些生長了雜草的墓碑,她就畫過滿是石碑與一大群喪屍少女手拖手形成人鏈的作品。她指自己非常享受繪畫黑暗、讓人不安的世界,而這些世界最終都可以是可愛的。
在青島的世界觀之中,自然的生死流轉,兩者二為一體;沒有純粹的死亡,凡死者皆會重生。因此,死亡不是對生命的否定,兩者之間沒有截然二分的界線。我們看到《幸福白骨》中,在頭蓋骨的眼洞之中生出櫻花樹,展現出生命力。前述的《高天原》,就繪於日本311大地震災難之後,表現出城市雖被自然的力量摧毁,但繼後會獲重生。
三、日本性
青島的畫雖多以數碼化製作,但卻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詮釋日本傳統的「和魂」,與之共存。青島最直接的繼承可說是浮世繪了,她表示自己尤其喜愛葛飾北齋的畫。青島畫中的漸變色,的確讓人想到浮世繪的色彩,與橫尾忠則的好些海報。浮世繪的散點透視法與構圖方式,亦處處見於青島的畫中。
在題材方面,青島的「少女」都來自傳統:神道中的女神、月球上打年糕的兔少女、身穿和服的花魁以至各種日本的妖怪。她亦將媒介應用到傳統的形式上,例如在日本盛行一時的金屏風上印上自己的數碼繪圖作品。
數碼以外,手繪與陶瓷的不一樣質感
早年青島曾表示自己努力試過用手繪創作,但卻完全沒有辦法畫得跟用電腦一樣好【註】。其後青島似乎突破了自己早期的「限制」,不繼練習水彩畫,並創作出一系列名為「摩依摩依」(モイモイ/Moi Moi)的濃髮頭形小生物畫。青島的水彩畫中雖然人物造型大約跟數碼作品類近,但筆觸與用色都多了粗糙而溫暖的質感,呈現出完全不同於數碼作品份外甜美的感覺。
青島千穗近年亦轉向了立體藝術,開始製作手繪陶瓷,向來充滿飄浮感與「空靈感」的青島作品,以前所未有硬朗、堅實的姿態成型。青島在媒介的轉換之間帶出了不同的獨特性,期待她在摸索與駕馭到這些新素材之後,將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突破。
延伸閱讀——【展覽】青島千穗香港首展 10.8米長3D動畫成焦點
【註】:青島千穗曾擔任2005年香港 IdN(International Designers Network)主辦的 What’s Good Conference 講座講者,在場聽眾問她在數碼作品以外會否創作手繪作品,她如此回答。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已故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