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圖》的鑑賞角度 取捨結合西洋技術與中國傳統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一如中國傳統書畫,《康熙南巡圖》採用了散點透視法來製作。散點透視法是指畫面構圖並無固定視角,焦點隨着觀者的移動與觀賞的角度而一直變換,畫家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這一點在如《康熙南巡圖》這種尺幅極長的卷軸尤為明顯,觀者視域範圍無限擴大。如此透視法超脫時空邏輯,更似是能夠察看一切的上帝視角。

《南巡圖》系列在長幅手卷上,表現地點轉移之巧妙手法亦為當代西方藝術巨匠David Hockney所讚歎,他在1988年《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暫譯:與中國皇帝的大運河一日遊)電影中,在觀賞《康熙南巡圖》第七卷時,對傳統書畫中時間及空間之處理推崇備至,並在影片中藉這第七卷解說中國古畫視角。

根據David Hockney的觀點,清宮畫家在應用西洋透視和前縮技法,以及保存中國傳統人物與房舍空間手法之間,須面對如何取捨結合。這些長卷軸作品最自然欣賞方法,是預設觀賞者以最近距離方式欣賞,以輕鬆伸展的雙臂將畫卷徐徐抒展。

可是在展覽中,我們只能隔着展櫃觀看全卷開屈的作品,因此觀賞者不宜只單單觀看畫中其中一節,而是應該由卷頭慢慢逐步欣賞,微觀畫中每個段落角度變化,細看畫中城市街道和郊區小徑上各種人物姿態與動向。在此提一提大家,十二卷《康熙南巡圖》每卷康熙都會出現一次,而在展出的第六卷中,康熙皇帝便是出現在畫軸一開篇位置。

《康熙南巡圖》卷六的人為分割線,只為當年收藏家任意分割,並無任何意思,大家勿以為分割線代表不同有意義的部份。圖為第六卷「京口三山與瓜洲」部份。(見於呂曉先生論文)

除了透視角度的不同外,大家亦須留意畫軸的人為分割線,並無任何意思,切勿誤認為每一條分割線間都有獨立的特色關係。這是因為第六卷最初由法國一位將軍所收藏,他於1938年立下遺囑,吩咐將此卷分成四段並贈與四個繼承人,自此第六卷就開始因為這家族幾代人不斷分割,而開始了分離的歷程。這些收藏家並不了解畫中風物內容,因此分割時未能將具有聯繫的景點分割組成,而應該據畫中的地理位置變化來觀賞。

參考資料:
1.布歌迪:〈從西方角度看康熙南巡─《南巡圖‧第六卷》斷簡與相關問題〉
2.林霄:〈被切成七段的《康熙南巡圖》能否再合璧?〉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已故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