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華人百年流徙 《流徙之女》看新一代問「我是誰」
移民是近來大家多了討論的問題。
百多年來,華人為了生存而漂泊流徙,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自己先輩的影子,也見證一代代人在生存與尋根間的糾結。去與留、散與聚,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當下看由「一條褲製作」制作,胡海輝執導的舞台劇《流徙之女》,探索華人流徙與尋根之旅,別具時代意義。
文、攝:賴家俊
《流徙之女》是本年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表演項目,每年這個藝壇盛事都會嚴選數個曾在海外巡迴公演,備受好評的表演創作在香港重演。
故事改編自英國餐館Sweet Mandarin老闆Helen Tse的回憶錄,講述主角家族由廣州、香港和英國三地之間的流徙故事。Helen是謝家現居英國的第四代後人,上世紀初她的太公為生活從廣州南來香港開醬油廠,可惜家道中落,太公的女兒(即Helen外婆)在香港為英國人家庭當傭工,順勢跟老闆去英國,誰知自此長居異地。Helen自小在英國長大,一直不喜歡華人身份,一次與外婆回鄉探親,聽到上一代人的流徙歷程,打動她毅然放棄執業律師資格,拿起鑊鏟繼承祖業,鑽研祖傳珍味,與姐妹開設餐館,卻從而掀起兩代人間的新一頁。
「你要離開一個地方,身處一段距離,你才會特別意識自己身份是怎麼?」
2007年在英國進修的胡海輝,身處異鄉難免懷念香港種種,並開始關注海外華人社群,更以此為功課題材,在這背景下找到Helen的回憶錄。
大約2010年左右,香港開始掀起怎麼是香港人的討論,當時是以中國為對照的架框來討論身份認同。胡海輝從事舞台創作多年,他希望創作能立足舞台,放眼社會,喚起大眾去反思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因此在那幾年創作了「流徙三部曲」系列,以少數族角度從三個不同故事去探討「我是誰」這議題,而《流徙之女》即為其中一部,2015年至今已三度公演。
人在異鄉,胡海輝深深感受到食物是華人文化凝聚一個重要元素。在這次劇作中,雖然場景是英國和廣州兩地,但香港這個隱藏場景,貫穿劇中上一代人成長和流徙經歷。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華洋雜處,亦中亦西,很容易找到世界各國的美食,各地的人們透過食物分享了大家不同故鄉的經歷。
「記得看Helen的食譜,除了收錄了每個菜式的所需食材外,還附了一篇短文分享這菜式背後,與Helen一家有關的生活逸事。食物除了滿足口福之慾外,本身亦具備色香味元素,直接衝擊人類幾個感觀部位,大家在享用食物時,往往也勾起與親人間的點滴回憶。」
說畢,胡海輝輕輕一觸旁邊的大圓桌,這是首演時留下來的道具,一張圓形的飯桌也是華人家庭的獨有家具。「雖然西方也有一家人聚餐的時光,但華人家庭特別重視聚餐時間,彷彿像舉行一個儀式。」
人在異鄉共享相同文化習俗
對飾演Helen的羅正心而言,在美國留學的經歷,也讓她體驗到人在異鄉別是一番滋味,身處海外所遇到的華人,甚至人數更多的亞洲人,大家都在分享相類的文化習俗。
「父母送你到外國留學,本意是想你接觸更多洋人。但人在美國,很自然是去親近當地的亞洲人,在黃皮膚的人上可以找到親切感,大家還會一齊過中秋,吃香港少見的五仁月餅。大家在他鄉所過的習俗,可能比在香港更傳統。」
以華僑為題材的舞台劇,故事背景在英國,胡海輝表示如何整合演員間的發音是最大困難。例如羅正心說得一口流利的美國口音,但另一位主角卻因有留學英國經驗,發音較近英國口音,而同場其他演員卻又有說港式口音,所以劇團專誠聘請了語言導師,指導各演員的發音,讓大家更貼近角色設定。
羅正心表示口音是一種文化特徵,例如美式口音較讓人感到活潑俏皮,英式的卻是令人覺得含蓄內歛。文化遺存會以不同方式體現在每個人身上,首次擔任舞台劇主角能遇到這挑戰,是難得的經驗。
【舞台劇詳情】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流徙之女》
日期 / 時間:
09.10.2020(五) 19:30
10.10.2020(六)19:30
11.10.2020(日)14:30
地點: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原著:Helen Tse
編劇:鄭廸琪
導演:胡海輝
演員:
王曉怡、高少敏、袁巧穎、羅正心、譚安婷*、蘇育輝
*「藝術人才培育計劃」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