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館】視為重要文化資產 英國民眾主動保衛
在香港,博物館從不算是切身的事。無論是復修、加價減價、還是M+天價購藏,都好像靜悄悄的,沒太多人關心或留意。相比之下,於1869年已在香港成立首家博物館的英國,卻是一個博物館產業頗為發達的國家,而且難得的是,在英國,博物館文化深植社會。即使近來政府的緊縮政策有意削減博物館開支、導致部分博物館面臨閉館危機,民眾也會自發救館、動員簽署和籌款,為的是好好保存屬於每一個英國人的文化遺產。
工業革命後,首家英國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於1753年正式成立,現已發展成英國以及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英國現時有超過2,000家博物館,當中28家為國家級博物館、超過1,100家為獨立博物館。平均不到4萬人就擁有一家博物館(香港則是平均每33萬多人才擁有一家博物館)。2014年,在文化、傳媒及體育事務部公佈的調查中,一共有53%的成年人曾於過去一年參觀過博物館;2014-2015年度更一共有超過5,000萬的入場人次 —— 這比起所有英格蘭超級聯賽加上其他聯賽的觀眾更多。
即使英國政府對博物館的資助愈來愈少,但英國的文化產業卻十分蓬勃 —— 2013年,英國創意產業的增加值總額(GVA)佔英國經濟的5%;2010年的數據顯示,在文化產業內每一英磅的投資、會帶來一共兩英磅的收入。英國的博物館除了在收入及入場人數方面高企之外,難得的是,在英國人心目中,博物館更是無法取代的重要文化資產。2013年博物館協會的研究指出,英國博物館觀眾認為博物館在社會層面上扮演一個關鍵角色,比起在個人層面所造成的影響更大。2009年的統計發現,曾有超過10萬名義工於英國獨立博物館工作 —— 等於6,470個全職員工的工作量,也等於為博物館節省了超過1億鎊的支出。
在這個博物館文化深植其中的社會,民眾不只是被動的「參觀者」,更會積極自發的保衛一家家受緊縮政策威脅的博物館。英國博物館協會公佈的一項報告顯示,2015年已有1/5的英國博物館相繼關閉,暫停向參觀者開放。有見及此,有有心人在社交媒體上成立「I Love Museums」網站,邀請大家以手持「I Love Museums」紙牌自拍一張的形式,分享自己跟博物館間的故事,反對博物館關閉。去年11月,在英國Durham也有民眾在街上抗議記錄Durham輕步兵團歷史的Durham Light Infantry (DLI) Museum的關閉,聲言若博物館關閉,這段歷史就會被隱藏及遺忘。
博物館不只是物品的展示,亦關乎歷史、文化的身份認同,以及本地人怎樣回看陪伴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壤。香港博物館,對香港人來說,會有同樣的價值嗎?公共博物館將陸續翻新完成,M+亦預計會於2019年開放,這會改變我們跟博物館的關係嗎?
(「再思博物館」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