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館】太空館翻新 梁偉明:悉數更換展品

撰文:吳世寧
出版:更新:
太空館館長梁偉明也承認現時的展品有點舊,所以閉館翻新之後,會新添約100件展品,當中佔多數為互動展品。(陳焯輝攝)

香港人親切喚作「菠蘿包」的香港太空館,不經不覺已在尖沙咀屹立35年。太空館裏教人暈昡的天幕電影、360度旋轉的陀螺儀、或九大行星模型,都在大家的童年烙下印記。但這座推廣天文及航空科技的博物館,卻漸漸落後於時代。

 

自1991年起,太空館的展廳已不再更新,仍見懷舊的「牛龜」電腦、九大行星模型仍有已被剔走的冥王星。24年後,太空館終於閉館翻新,展廳誓將大變身,展品會更好玩更互動。且看這座太空館,到底可如何連接我們去廣大無珢的浩瀚宇宙?

 

太空館館長梁偉明帶記者入太空館,猶如一場夢中探險,也解答了記者自童年遊覽太空館時心中的謎團。原來太空館職員的辦公室一樣位於「菠蘿包」內,外牆橢圓如蛋,十分可愛。又原來,天象廳的天幕背後,是一道半空的維修通道,更可爬上頂!「我都爬過,好好玩!」梁偉明笑說。

由鋁造金屬片造成的天象廳天幕,預計最遲2018年全數更換為天幕物料,務求做到無縫接合。(陳焯煇攝)

現存展品悉數更換 七成屬互動展品

在商業及資本至上的香港,以推廣天文知識為使命,太空館從來也是一個奇妙又奇幻的空間。太空館於1980年建成,由備受敬重的香港天文界先軀業餘廖慶齊出任創館館長;它是全球首座電腦化的天文館,更有一部德國蔡司製造的星象投影儀,可在天幕上投影8000顆星星,當年可說是相當威風。然而自1991年開始,太空館已沒有再全館更新,2004年康文署調查顯示,在7間博物館中,參觀者對香港太空館整體、設施及展覽的滿意度為最低。

「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展品有點陳舊。」梁偉明這樣解釋。康文署2008年撥款3200萬元作大翻新,惟因招標、設計過程繁複,工程一拖再拖,直至2015年底才開始。更新後,現存展品將全數更換,展放約100套新展品,當中約7成屬互動展品。「在地下的宇宙展覽廳會營造太空的環境和氣氛,由最近身的地球、太陽再講到更遠的恆星和星系,到最後講宇宙起源。」梁偉明說。

 

互動展品也推陳出新 —— 如讓觀眾可親身體驗月球重力的「月球彈跳機」、讓觀眾站在滑浪板上模仿在宇宙穿梭時空的「重力衝浪」、以及利用投射影像,讓觀眾感受宇宙失重狀態的「宇宙飄浮」等等。而一樓的「太空探索展覽廳」則會增加介紹中國航天科技的部分。

太空館計劃添置的互動展品「宇宙飄浮」的設計圖——空透過影像投射讓觀眾感受宇宙失重狀態。(香港太空館提供)
位於太空館地下的宇宙展覽廳設計圖。 (香港太空館提供)
另一計劃添置的互動展品「月球彈跳機」的設計圖,讓觀眾能體驗月球重力。(香港太空館提供)

沒有做得完的主題

太空館踏入35周年,回顧過去,梁偉明認為太空館成立後,香港人的天文知識明顯的提升了。「我記得,剛開館時香港只得兩個天文學會,現在已有6個!」梁偉明說。即使宇宙浩大、無常,在此講現實的商業城市看似虛幻,但梁偉明仍相信天文教育普及有多重要。「天文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遙遠,你看近期的電影《火星任務》(The Martian)和《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都好受歡迎。」

 

梁偉明又指,太空館很樂意向公眾講解大眾感興趣的知識,如是否真的有黑洞?火星的風暴是否真的這麼大?他又指,早前香港有人說疑似見到不明飛行物體,但太空館澄清,那其實不過是一顆光亮的流星。「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解決了一些疑團,但又同時打開了更多謎題。太空館根本沒有做得完的主題!」梁偉明笑說。

博物館不只是遊玩的地方

熱愛太空科學的前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亦是博物館諮詢委員之一。他認為太空館及科學館其實算做得不錯,但期望兩者能加入更多人性元素,講更多科學家及天文學家的故事,加強科學史的介紹部分。「我記得我女兒曾去澳門科學館,她回來後我問她如何,她說忘記了,因為那裏只是遊玩的地方。」李偉才擔心,若果博物館只顧強調互動、好玩,會忽略了真正的知識傳授。

太空館將於今年年底完成翻新,這個菠蘿包,從此不再一樣。

 

(「再思博物館」系列十一之五)

被大眾稱為「菠蘿包」的太空館,不知不覺已在尖沙咀屹立35年,但原來自1991年起便沒有進行大型翻新。(陳焯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