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更新諮詢 學者倡公眾參與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立法會文件提到,海防博物館將加強互動,歷史博物館則會採用嶄新科技及創意手法,使展覽內容更生動地呈現。根據去年11月政府新聞公報,海防博物館計劃「擴大抗日戰爭展廳的面積,更聚焦地、全面地介紹中國人民抗戰的歷史」,歷史博物館則計劃把抗戰歷史融入常設展覽的相關主題。由於更新工程仍在初步規劃階段,故館方未能接受訪問。

(黃寶瑩攝)

歷史博物館剛於1月結束公眾諮詢,以問卷收集市民對常設展覽「香港故事」的看法,如應否加入97年回歸後的香港發展、現有展廳應否保留等。

 

今年3月12日及4月3日,歷史博物館將舉辦兩場公眾諮詢,市民可就常設展覽提供意見。而海防博物館仍在籌備階段,更新規模亦較小,故目前仍未知道會否進行公眾諮詢。

鄺智文:期望博物館呈現文化多樣性

浸大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期望博物館表現香港在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呈現更多層次的故事,而非傾向某一族群情感。以海防博物館為例,在香港保衛戰中,守軍的組成十分國際化,有英國人、印度人、加拿大人、華人等,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故事,表現人、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

每個人經歷的東西各有不同,而這種不同就是香港的特色。
鄺智文

「軍事博物館不一定只談打仗。」鄺智文指,博物館可以展示戰爭時期不同方面的事情,講述不同族群在香港的生活經驗及文化傳承,呈現更豐富、更國際化的故事,例如透過英國士兵的日記,對照當時社會實況,表現貧富懸殊的問題。

鄺智文表示,博物館是一個讓人思考的地方,作為一個引起觀眾興趣的起點,吸引觀眾尋找更多相關資訊。他鼓勵大眾如果對博物館有想法,應向博物館發表意見,甚至主動捐贈值得展示的物件予博物館。

黃偉國:博物館難免政治考慮 應多思考批判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認為公營博物館面對較多限制,傾向選擇軟性題目,如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他指出,近代的政治事件及大型抗爭,如六四事件,僅以一張相片交代。博物館對政治敏感議題的避重就輕,甚或略而不提,因而錯過很多值得展示的議題,「區議會過往的競選片段和宣傳單張亦很精彩。」

目前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按時序展示,述說6億年前到97年的香港發展。(黃寶瑩攝)

談及抗日戰爭,黃偉國指回歸後東江縱隊經常被提及,主流論述亦把其重要性誇大,而事實上東江縱隊主要目的是把重要人物移送中國。他認為博物館可以加強主流論述被忽略的部分,例如在香港參戰的英軍及加拿大士兵、歷史地點如赤柱、醉酒灣等,展示更多具本土性的主題。

現時香港沒有文化政策,博物館在官僚制度下受到較保守的管治。
黃偉國

黃偉國表示,既然博物館難以避免政治考慮,觀眾不應視博物館為事實的全部,全面接受其觀點,而應抱分析批判的態度參觀。他認為民間博物館可以補足官方展覽的缺憾及限制,政府可以倣效其他國家,設立文化基金,協助公眾籌建博物館,使博物館更見多元化。

 

(「再思博物館」系列十一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