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電影有咩好怕喔】M+放映看城市變遷中的小人物掙扎
近日,深水埗地標嘉頓中心傳出清拆消息,舊鐘樓很可能敵不過時代巨輪推進,成為歷史的塵埃。香港與很多國際城市一樣,城市發展急速,舊區、舊建築物欠缺競爭優勢,難逃被人拆卸的命運。
放眼開去,內地珠三角和東地亞地區的居民不時經歷「清拆與迫遷」,當地錄像藝術家與紀錄片導演如何拍攝這個炙手可熱的議題呢?他們如何用流動影像延伸討論?
急速城市化下的普通人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將於八月初舉行「城市界限」的放映節目,以實驗錄像、劇情片、紀錄片和動畫去展現城市化與全球化的議題。 M+流動影像策展助理羅海珊笑說,講城市化的流動影像多的是,選片過程令策展團隊十分頭痕,於是就近先從臨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講起。
「城市界限」以幾部廣東藝術家的錄像短片為首,藝術家們以輕便攝錄機拍下自己與身邊人的生活,以第一身角度講述社會議題。「作品《某日》(廣州)中,藝術家周滔拍攝自己在商場中擦牙洗面、看電視、吃薯片、睡覺,他在公共場所中做私密的事,用行為思考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線,好像現今的網絡世界,它既是私人世界,亦是公共空間。」羅海珊解釋選片過程。
逛完廣東城鎮後,觀眾可以走遠一點,深入了解國情,觀賞賈樟柯的劇情片《三峽好人》、周浩的紀錄片《大同》。《大同》曾獲第25屆金馬最佳紀錄片和2015年亞太電影大獎中的最佳紀錄長片,導演周浩以一年時間拍攝內地市長耿彥波,記錄他如何清拆城鎮,而居民如何遷離家園,過程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雙方互相角力,突出城市化的矛盾。羅海珊指,「當大家講起城市化,經常傾向『建設新樓、清拆舊樓』的單一面向,我們想給予觀眾不同角度去思考議題,城市化沒有絕對好和不好,我們不是要一面倒去數落它。」
「城市界限」第三部分亦探索香港和東南亞城市急速發展的議題,包括緬甸、柬埔寨及新加波。台灣導演蔡明亮的《行者》拍攝僧侶在香港繁忙的街頭上慢行,而葡萄牙藝術家周奧的《臨界》以蒙太奇手法製作錄像,他移除香港街頭招牌上的字眼,改造成白色圖案,展示「亞洲國際都會」的新景象。「蔡明亮和周奧以外來者的角度去香港城市發展,角度新穎有趣。」
實驗錄像與藝術電影走入戲院
今次M+放映配合了M+展亭「廣東快車」展覽,流動影像策展人Ulanda Blair於是找來90年代廣東藝術家的錄像創作,然而香港人出名沒有耐性,「很難坐定定看實驗性作品」,究竟M+怕趕客嗎?羅海珊笑說:「不會,其實香港人的接受能力越來越高,對於看不明白的事物反而覺得有趣。當然,大部分香港人不習慣在戲院中觀看藝術家錄像作品,於是我們將作品放入藝術電影院(Art House Cinema)中,令大家嘗試接觸很少播放的短片,從而關注議題。」她又透露,M+放映每季的入場人數接近八成,成績令人鼓舞。
「當大家講起城市化,經常傾向『建設新樓、清拆舊樓』的單一面向,我們想給予觀眾不同角度去思考議題,城市化沒有絕對好和不好,我們不是要一面倒去數落它。」
今次放映,M+亦精選了幾位耳熟能詳的重量級導演的長片,如賈樟柯、蔡明亮、周浩,及內地當紅藝術家及導演曹斐,M+是否借「重量級長片+偏門藝術短片」形式做噱頭,鼓勵香港文青買飛入場?羅海珊說,M+流動影像策展人Ulanda Blair選擇影片時,看重作品內容和類型,將主題類近的流動影像放在同一節目下。「藝術家高源在《月晷》中畫出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動畫訴說城市人的寂寞,於是我們配合了賈樟椅的史詩色劇情片《三峽好人》。」羅海珊又指,M+放映的重點在於挑選不同的視覺表達形式,集中探討社會議題,觀眾能以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擴展議題的闊度與深度。
羅海珊
現為M+流動影像策展助理,首個參與項目是「M+放映」系列,加入M+前曾擔任香港電影資料館博物館見習員和中英劇團教育及外展主任。羅海珊於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取得傳播研究學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獲取香港城市大學媒體文化文學碩士學銜。
M+放映:城市界限
日期:8月4日至6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油麻地眾坊街3 號駿發花園)
門票:正價票每場$85;優惠票每場$65(兒童、學生及長者);
「M+ 領航」會員優惠票每場$145 雙人套票(只適用於同一場次)
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票每場$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