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鯊並非敵人 海事博物館展覽倡鯊魚保育

撰文:潘浩欣
出版:更新:

「我們不時從新聞中聽到『今年暑期有大白鯊出沒』,沙灘時常設置防鯊網,讓我們覺得鯊魚總會攻擊人類。其實很多鯊魚都沒有攻擊性,全球每年只有數百單鯊魚襲擊人類的事件,人類一年卻捕殺七千萬至一億條鯊魚。」香港海事博物館高級館長陳麗碧說。
藝術團體僑福藝動與國際非牟利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共同合作,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鯊魚與人類》展覽,希望提高大眾對鯊魚保育的關注,減少吃魚翅,亦不要獵殺鯊魚,以維護海洋生態。

何兆基曾在屯門的海灘與作品一起拍攝,照片中他好像站立在水面上。圖為作品《告解室》。(何兆基)

以藝術提倡鯊魚保育 籲大眾少吃魚翅

近年,本地保育團體大力推廣鯊魚保育,因此香港人進食魚翅的數量有下降趨勢,然而根據陳麗碧所講,香港依然佔全球鯊魚貿易的43%。「香港是鯊魚貿易的集中地,上環一帶的海味店賣很多魚翅,交易依然好活躍。大眾依然消費鯊魚相關的產品,想吸收蛋白質及膠原蛋白。」她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消費,大眾能從其他食品中吸取營養。

香港海事博物館高級館長陳麗碧表示,香港是鯊魚貿易的集中地。(黄寶瑩攝)

她指出人類捕殺鯊魚的過程殘忍,割去鯊魚鰭後將魚身丟回大海,鯊魚因失去鰭而不能再游水。《鯊魚與人類》展覽雖然沒有血淋淋的照片,三十六位藝術家以雕塑、行為藝術、詩歌、錄像等做創作,陳麗碧期望觀眾能以多角度去理解鯊魚保育的議題。

以鐵籠做告解室 藝術家向被殺鯊魚纖悔

展品之一《告解室》的創作者何兆基以前看過電影《大白鯊》,對鯊魚留下兇殘的印象。電影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人們把自己關在大鐵籠內,一方面預備對抗鯊魚,另一方面又怕遭到鯊魚的襲擊。而他的《告解室》是一個金屬製作的鯊魚鰭雕塑,何兆基會在開幕期間置身在這個「告解室」中,低頭閉目,為人類大量捕殺鯊魚作出纖悔。

《告解室》是一個金屬製作的鯊魚鰭雕塑,何兆基會在開幕期間置身在這個「告解室」中,低頭閉目,為人類大量捕殺鯊魚作出纖悔。(黄寶瑩攝)

除了金屬雕塑及現場表演外,何兆基曾在屯門的海灘與作品一起拍攝,照片中他好像站立在水面上。一問之下,原來他製作了一呎高的小浮台,令他看似站立於水面,又由於拍攝處與岸邊有一定距離,他直言感到孤立和恐懼。「拍攝時,海浪衝着我的腳,我站得很出,聽不到岸邊的聲音。當時,我很怕台會翻掉,如果我掉進水中,鐵籠便會囚禁着我,有一點危險性,不知道鯊魚被人捕殺時是否有相同的感受。」

陳佩玲製作了鯊魚圖案的小膠片,設置於萬花筒前面,觀眾只要轉動萬花筒,便能看見多變絢麗的鯊魚景象。(黄寶瑩攝)

鯊魚沒有天敵 人類捕殺令其面臨絕種

藝術家除了用身體去呈現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外,本地藝術家陳佩玲以裝置作品《究竟的彼岸》展示兩者環環相扣的況態。陳佩玲先以藍曬方式製作魚類影像,拼合成大大小小的藍色標本,裝嵌在牆上。第二件作品,她製作了鯊魚圖案的小膠片,設置於萬花筒前面,觀眾只要轉動萬花筒,便能看見多變絢麗的鯊魚景象。觀眾進出小房間時,也會「入鏡」,形成人與鯊魚重疊的有趣意像。

陳佩玲先以藍曬方式製作魚類影像,拼合成大大小小的藍色標本,裝嵌在牆上。(黄寶瑩攝)

「我在空間上呈現出人、鯊魚和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三者都是一體的。」創作前期的資料收集,陳佩玲發現鯊魚原來沒有天敵,可人類為滿足一己之欲,捕捉和獵殺牠們,令牠們面臨絕種。「鯊魚會食魔鬼魚,鯊魚的數量下降讓魔鬼魚不斷生長,魔鬼魚會大量進食貝殼類動物。」整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影響了海洋生態,繼而影響人類。

陳佩玲引用佛家語句「一念心動而生」去形容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一個念頭出來了,所有其他事物都在運轉,千絲萬縷,有輪迴意思。」她理想中的「彼岸」是人與大自然平等共存,互相尊重對方。她樂觀地說,這個願望不是遙不可及,人類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能與自然和平相處。

+1

《鯊魚與人類》藝術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底
地點:香港海事博物館(中環八號碼頭)
門票:成人30元,長者及學生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