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藝術畢業生唔愁揾工 投入熱情繼續創作

撰文:潘浩欣
出版:更新:

六月一到,天氣開始變得不穩定,有時烈日當空,有時傾盆大雨。莘莘學子快將離開青蔥校園,迎向未定的新生活,縱使對校園有萬般不捨之情。藝術系不如醫科、會計等「神科」,選科時已決定職業路向。即將踏出溫室,很多藝術系畢業生都懷有創作熱誠,有人堅決「炒散」,利用彈性時間創作,希望獲得展出機會;有人準備在職場中磨練工藝,希望練得一手好武功,應用在藝術上。

「日後還有很長的路,這一年有人找你,不代表下一年有。我重視往後怎樣創作。我有很多方法揾錢,為什麼要靠賣畫維生?不以畫畫為職業,才有自由做創作。」
浸大視覺藝術院畢業生鄭燕垠
鄭燕垠的畫作自由奔放,帶有夢幻色彩,畢業展後已有數間本地畫廊聯絡她,商討合作機會,圖為作品《哎喲!》。(楊晴攝)

兼職創作是主要出路

同學們向外界展示第一份寶貴的畢業作品,畫廊亦不輸蝕,四出發掘新晉藝術家。浸大視覺藝術院畢業生鄭燕垠的畫作自由奔放,帶有夢幻色彩,畢業展後已有數間本地畫廊聯絡她,商討合作機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回響,鄭燕垠為如何應對感到迷茫,「學校沒有教如何面對藝術市場、定價。」

鄭虹選擇邊兼職邊創作,她以油畫和裝置藝術為創作媒介,圖為作品《如果晚上出發,便跟著月光走》。(鄭虹)

「日後還有很長的路,這一年有人找你,不代表下一年有。我重視往後怎樣創作。我有很多方法揾錢,為什麼要靠賣畫維生?不以畫畫為職業,才有自由做創作。」往後一年,她想努力創作,向外界展示她的作品,她堅決「炒散」以支付物料費用。她坦言,有畫廊辦展覽前會先支付物料費用,亦有畫廊定價不高,於是她嘗試與畫廊相討,如何擺放不同畫作,展現獨突風格。

中大藝術畢業生鄭虹亦選擇邊兼職邊創作,她一星期做三日兼職,在商場售賣油漆,每月賺五千多元,以支付工作室租金和生活費用。未來兩年,她想繼續創作,「讀個藝術學位本身已經很神奇,能選擇的工種範圍很窄。但創作獲得的喜悅是屬於自己,年老繼續創作讓人滿心歡喜,因為那不是即用即棄的技巧。」鄭虹希望「空窗期」不會太長,怕未來老闆不明白她的抉擇,她以兩年為目標,看看自己能創造出什麼。她亦計劃報讀中大藝術的碩士課程,在熟悉校園中進修藝術。

蕭文衍每天七點回校磨刀,透過削薄、切割竹枝,呈現多變的竹雕塑,圖為作品《一縷竹》。(楊晴攝)

在職場中繼續磨練

很多畢業生以兼職創作,亦有同學根據個人嗜好投入全職工作,希望磨練技藝,獲取相關知識。浸大視藝畢業生蕭文衍喜歡落手落腳鑽研竹的獨特性,每天七點回校磨刀,透過削薄、切割竹枝,呈現多變的竹雕塑。為了練好刀功,他將應徵木製工作室的助理,學習木製技巧,製作實木傢俱。「藝術創作不單只講究概念,亦要有工藝,這樣才能把意念出表達出來。」他期望日後能將工藝應用在創作上。

胡靖怡將應徵拍賣行的分析師實習生,協助檢查名畫的質素。(胡靖怡)

中大藝術畢業生胡靖怡亦有相似看法,她將應徵拍賣行的分析師實習生,協助檢查名畫的質素,這份工作可讓她長時間欣賞名畫。成為全職畫家是她的夢想,在達成夢想前,她想多多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只有進入拍賣行工作,邊做邊學,才能親身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胡靖怡知道藝術市場的現實,買畫人不一定真心喜歡藝術,但她渴望踏出第一步,增廣見聞,獲取寶貴的社會經驗。

「他(過往畢業展評審)問『為什麼你們喜歡做親情議題,外面很亂,為何要留在舒適環境做藝術?想做社區議題的藝術,留在四面白牆內有什麼影響?』」
浸大視覺藝術院畢業生王濰

用藝術介入社會

王濰躲在展覽廰一角,上演《我不清楚藝術是什麼 但相信它能改變社會》的關係藝術。(楊晴攝)

個別畢業生讀完四年書後,職業選擇並沒有成為首要考慮,而是想借藝術介入社會,以細小力量改變他人。浸大畢業展中,王濰躲在展覽廰一角,上演《我不清楚藝術是什麼 但相信它能改變社會》的關係藝術,在長達三星期的展期中,她由十一點坐到七點,與二百多個陌生人對話,聽過不少中學生對藝術的疑問。王濰說自己不是在做行為藝術,而是關係藝術——透過長時間對談,與觀眾建立關係,反思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014年,王濰遠赴北京交流,香港正值發生雨傘運動,她與同行學生繫上黄絲帶。「當時大家覺得好壓迫,想做些事,連北京的銀行職員都問香港發生什麼事。然而,我看見北京藝術學生只是不斷練習技巧,藝術教育沒有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王濰原先喜愛繪畫工筆畫,看見社會「立立亂」,開始反思藝術的作用。「四個議員被取消議員資格、人大釋法、特朗普上場,我問自己為什麼讀藝術。」她又記起過往畢業展評審的評語,「他問『為什麼你們喜歡做親情議題,外面很亂,為何要留在舒適環境做藝術?想做社區議題的藝術,留在四面白牆內有什麼影響?』」

王濰於是開展關係藝術,在街頭上跟陌路人對話,讓大眾更了解藝術本質,以細小力量改變社會。畢業在即,王濰既不想入畫廊工作,亦不想留在白色盒子中做藝術,她想走入社會,持續與大眾對談。「我享受長時間與社群建立關係,想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她曾在非牟利機構籌辦藝術營,與中學生一起做藝術,畢業後希望尋找相關工作,延續創作理念。

快要投入社會成為勞動力,藝術畢業生總感到迷失。(楊晴攝)

藝術學生多感迷茫 中大開辦「藝術專業專修」

快要投入社會成為勞動力,藝術畢業生總感到迷失:「讀藝術,好似做什麼工都沒有所謂,但做什麼才能保持創作熱誠?」浸大畢業生異口同聲說,學校未有講解職場出路,只是定期發放電郵,通知同學藝術機構的實習機會,同學多與舊生、指導教授分享疑問。

中大藝術系學生不時邀請舊生演講,分享職場的辛酸史,讓迷茫畢業生了解出路去向。(龔慧攝/資料圖片)

中大畢業生胡靖怡亦認為學校職責不是教同學就業,而是讓學生專注創作。中大藝術系學生不時亦舉辦「誠明夜」,邀請舊生和藝術工作者演講,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過去,中大舊生及全職藝術家關尚智曾回到母校,分享藝術家的發展與在學成績的關係;另一名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的藝術家石家豪亦曾應邀到「誠明夜」做分享,講述不同時期的藝術家以創作來營生的種種原理和方法。

中大藝術系亦開設「藝術專業專修」一科,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專業藝術工作者,內容側重藝術生產者、中介者與公眾三者間的互動關係,主題包括香港文化政策、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角色、藝術評論、展覽策劃、作品集整理及有關的法律問題。課程由獨立文化藝術工作者馮美華(May Fung)任教,她是藝術機構艺鵠的主席,亦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前副校監,熟悉文化圈的發展。「May Fung課堂令我們保持創作熱誠,讓同學知道香港有不同的藝術機構,可以合作、繼續創作路。」學生們為了解藝術機構的營運,他們需參與機構活動,做深入的個案研究。胡靖怡曾參與「藝術在醫院」的活動,與藝術機構一起創作。問她往後會想加入義工隊伍,她笑說:「我曾考慮過加入,但團體有好大使命感,不肯定自己是否有大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