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白露不為霜:《蒹葭》何以作為批評君王的篇章?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是《詩經.秦風.蒹葭》對蘆葦的描述,也明確記載了上承「處暑」、下接「秋分」 的「白露」,在二十四節氣中屬於夏秋之交,會出現的氣候現象。2020年9月7日正是進入「白露」之時,除了《詩經》,古人又是怎麼看待「白露」呢?此時真會產生白色的露水嗎?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五經」之一,又是儒家重要經典,其中《蒹葭》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圖為清乾隆皇帝所書的《御筆詩經圖﹒關雎》。(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白露:眾鳥南歸準備過冬

生於南宋末年的理學家吳澄(1249年-1333年),推崇朱熹(1130—1200年)的「格物」學說,便在觀察自然現象上下了苦功。他在原本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所以用農曆一年共三百六十日來分,也就有了「七十二候」,並着有專門解釋氣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在書中對「白露」的描述為:

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初候,鴻鴈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當白露的節氣來臨時,首先會有「鴻鴈」(鴻為大鳥,鴈為雁,體型較小的候鳥)由北往南遷徙;過五天後,作為南方之鳥的「元鳥」(玄鳥,即燕子,由於清康熙帝名玄燁,為了避諱,清人將玄改為元)也會從北方飛回南方過冬;再過五天,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準備過冬(養羞)。

白露為何會「成霜」?

《詩經》為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東周春秋中葉的詩歌總集,歷代以來對「白露為霜」亦有許多解釋。無論是漢代的毛詩、鄭箋,或唐代孔穎達皆將其解釋為「白露凝戾為霜」後,所以後人習慣理解成「白色露水變成霜」,如朱熹《詩集傳》雲:「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出版於1961年的《中國歷史詩歌選》也稱是「白露凝結成霜」,然而,這卻違背了物理常識。

山西省長治學院中文系教授楊振華指出,霜和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氣候現象,夜間露水不可能再變成霜,同樣的,霜也不可能再轉化成露。古人認為露近於雨、用來指代秋季;霜近似雪、多代稱冬天,而白露之後的節氣依序是秋分、寒露、霜降,故「白露為霜」應指白露過後,不久就要入冬。《易經.坤卦.初九》:「履霜,堅冰至」,意味着一但過了霜降,離冰雪降臨的冬季就不遠了。

當白露的節氣來臨時,首先會有「鴻鴈」南飛。(網絡圖片)

學者金文偉也稱,「白露為霜」長久以來被錯解為「白露變成了霜」,其實應該是「白露似霜」。因此,「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應理解為蘆花盛開、佈滿白露,在月色下蒼茫一片,視之如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則是東方已亮,露待日晞,茂盛的蘆葦已清楚可見;「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乃豔陽漸高、露水尚存,使蘆花在陽光下顯得色彩鮮明。

「蒹葭」竟與批評君主有關?!

既然「白露為霜」與蒹葭的生長有關,但為何「蒹葭」又被視作諷刺、批評秦襄公(約公元前778年-前766年在位)的詩作呢?「蒹葭」用來批評諸侯的說法出自《詩小序》解題: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毛詩》解釋:「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為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由於此前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公元前782—前771年)等不來勤王的諸侯救援,在驪山下被犬戎殺害。秦襄公率兵救援,並派兵護送周平王宜臼(前770—前720年在位)前往成周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在周室東遷一事上有功,受封為伯爵、封國在岐山以西(今甘肅河東地區至陝西一帶)。

位於陝西的周代鎬京遺址。(網絡圖片)

清代乾嘉時期文人崔述(1740—1816年)在談及《蒹葭》時卻認為,秦得西岐之地後窮兵黷武,不崇尚禮樂與教化:

迨平王東徙,地沒於戎。秦雖得而有之,而聽信者寺人,所經營者甲兵征戰,而不復以崇禮樂、敦教化為務,人材風俗於是大變。然以地為周之舊也,故猶有守道之君子,能服習先生之教者,見其政變於上,俗移於下,是以深自韜晦,入山惟恐不深。詩人雖知其賢而亦知不適於當世之用,是以反覆歎美而不勝其惋惜之情。
崔述,《讀風偶識﹒秦風》

學者張亞權指出,崔述為《詩小序》辯護,稱《蒹葭》就是周朝守道的君子不滿襄公的甲兵征戰,才隱居在深山不肯出仕、詩人讚美歎惋之作。然而事實上秦襄公對周王朝忠心耿耿、不廢周禮。《史記.秦本紀》有載:「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公子季札觀樂一事:「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乎,其周之舊也! 」代表秦之所以強大,是由於秉持「 周之舊」的緣故,而「 周之舊」正是周禮。

在儒家的道統觀中,秦因「殘暴不仁」而失國,姑且不論原因可能來自商鞅變法或因地制宜等因素,但秦國乃至於秦王朝窮兵黷武的形象已深植讀聖賢書的士子心中,即使不符史實,也只能積非成是下去。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麼優美的詩句生搬硬套到批評秦暴政上,恐怕也是當年采詩官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