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史上第一位狐狸精 「狐」到底是神獸還是妖怪?
日前,內地串流平台騰訊視頻推出喜劇電影《大夢聊齋》,改編自《聊齋志異》狐妖嬰寧的故事。說到狐妖,現代人的第一印象多半是聊齋裡的美豔女子,但仔細爬梳中國歷代文學,狐並非一開始就擁有美麗人形,更非妖物。究竟狐是仙獸還是妖魔?其形象轉變,實際上有段漫長的變化過程。
狐在中國傳統文學中佔有特殊地位,幾乎囊括女主角、配角與反派,亞洲以「狐」為形象的影視作品也不少。究竟狐有何特色值得讓人為牠們大肆揮灑想象力呢?雖然狐不夠兇猛威武,也不如龍鳳尊貴,但狐靈敏的天性,讓古人願意賦予它更多靈性。若以狐的甲骨文來看,其字由犬(代表狩獵)與亡(代表丟失,篆文則將亡寫成瓜)構成,表示該動物是獵人、獵犬難以捕捉的狡猾野獸。
大禹老婆是「九尾白狐」
翻閲中國上古先秦時期的文獻記載可以發現,狐很早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而在先秦時期首先出現的狐是「九尾白狐」,是大禹的妻子。
《尚書.虞書.益稷》與《楚辭.天問》都記載大禹娶了塗山氏為妻的故事,東漢文人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則交代地更為詳細,講述已經30歲仍尚未娶妻的大禹,到塗山遇見一隻九尾白狐後有所感應,於是娶塗山女嬌為妻。
學者研究這則傳說,認為塗山是個母系社會,並把雌狐(九尾狐)奉為圖騰神,自認為九尾狐的後世。而九尾狐這一幻想動物的產生,實與上古人們的生殖崇拜息息相關。學者分析,由於雌狐陰部靠近尾根,所以獸類交配又稱做「交尾」。古人以此認為尾巴多代表陰部多,陰部多則能多產,使後代興旺。而九這個數字,在中華文化裡具有非凡的意義,不僅是至陽的虛數,還有表示眾多、無數的意思。在這裡「狐的形象」是正面的。
但在《山海經》中則開始呈現出不同樣態的九尾狐。《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東晉學者郭璞(276-324年)在底下做批註釋:「太平則出而為瑞也」,這裡的九尾狐仍是吉祥的象徵。
但《山海經.南山經》另記載一種會吃人的九尾狐:「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東山經》也記載了一種與九尾狐相似的妖物:「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音龍)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蠪姪即是九尾狐的變體,已有妖邪感。
歷史上首位「狐狸精」
雖然前有大禹的妻子塗山女嬌,一位具有正面形象的九尾白狐,但其實今人對於九尾狐的印象,大多會聯想到商紂王(公元前1105-前1046年)的王后-妲已。但由於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中,都找不到與妲己的相關記載,學者認為其實妲己被賦予九尾狐的印象,應是周人為強化商紂荒虐無道的形象,所創造出來的角色。
那麼真正中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首位狐狸精是誰呢?可從《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找出答案:
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後夔(音魁,相傳為舜的掌樂官)取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貪婪之心),貪婪無饜,忿纇無期,謂之封豕,有窮后羿滅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女何以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
玄妻於《楚辭.天問》稱為純狐:「浞(為寒浞,是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的國相)娶純狐,眩妻(即玄妻)爰謀」,是一個皮膚黝黑的美女,結了三次婚(丈夫分別是後夔、有窮氏的后羿與寒浞),三個丈夫皆死於非命,夫族也隨之滅亡。
學者推測,玄妻可能同樣出身以狐為圖騰的部落,因此才被稱為「純狐」。儘管與玄妻有關的文獻,皆無提到她誘惑男性的情節,但已讓「狐」染上魅惑他人的色彩。
把九尾狐視為神獸的漢代
由於兩漢盛行符瑞之說,狐從部落圖騰崇拜,躍升成為代表天將降瑞、盛世的吉祥物。漢代把白狐、九尾狐視為國家昌盛與後代繁茂的象徵,且九尾狐還常立於西王母旁,並與玉兔、蟾蜍與三足金烏等神獸站在一起,可見當時狐有多受人喜愛。儘管狐在漢代形象又比先秦更加正面,但東漢時已初見狐淪為妖獸的端倪,《焦氏易林》記載許多狐作祟的故事。
《頤之同人》載:「長女三嫁,進退多態。牝狐作妖,夜行離憂」,曾出嫁三次的女兒被雌狐所惑,常在家中搔首弄姿。
不過狐徹底妖魔化則要到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動盪,導致人心不安,加上生活太過悲苦,讓人們企圖在精神上逃避現實,讓清談、玄學、巫術鬼怪等大為盛行。《搜神記》、《博物志》便有大量狐妖惑人的故事,且有別於漢代,多是可變成人形的狐。不過其變身相當驚悚,狐必須在墓地挖出人的頭骨,戴在頭上並拜月,才能順利化成人形。由於人們將狐視為妖邪,因此魏晉志怪小說中的狐,主要是反派角色,戲份都著重在蠱惑作祟上,它們的下場不是被人類趕跑,就是失去性命。
狐從先秦至魏晉以來的形象轉變,便能發現狐很早就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而漢代至魏晉的變化,讓狐從與三足金烏相比擬的神獸,跌落神壇變成人人喊殺的精怪,這樣強烈的對比,也讓狐提供後人許多創作與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