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比皇帝龍袍規格更高 慈禧太后殮葬時穿戴哪些服飾
中國絲綢博物館近日舉行「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首次公開歷時8年修復的慈禧及容妃(「香妃」原型)陵寢地宮出土的服飾等。
據介紹,慈禧穿着在最外層的帶佛字女龍袍,似乎比皇帝的龍袍規格更高,「盤金繡繡了幾十個佛字遍布龍袍的全身」。
歷史上的慈禧展現的都是她在政治上的強人形象,她的喪葬服飾亦一如既往沿襲了其生前的奢華做派。除此之外,世人或許還能通過她的殮服,一窺其生前內心的信仰問題。
慈禧太后陵寢位於定東陵,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動工,耗時6年,耗銀500多萬兩。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又重修一次,歷時13年。其規模、材質、做工均超過清代歷代後陵。
不幸的是,慈禧陵寢在歷史上曾遭受巨大破壞。1928年7月,慈禧死後20年,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定東陵,毀棺拋屍,掠走了全部隨葬珍寶。盜匪將這些絲織品拋至於地宮之中。盜墓發生之後40天,溥儀派出遺老遺少重新殮葬的時候,他們沒有把這些絲織品重新穿回慈禧身上,這些絲織品部分留在內棺,部分堆到了棺外。
慈禧定東陵地宮出土的慈禧太后殮葬時所穿用包括:
最外層的「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
第二層的「雪青緞平金繡團壽女夾袍」
第三層的「綠縐綢平金繡福字女夾衣」
墊於身下的「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
蓋於身上的「陀羅尼經被」
頭部所枕「堆綾荷花枕套」
腳上所穿「串珠堆綾彩繡荷花鞋」
比皇帝龍袍更高規格的「佛字」女龍袍
據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策展人王淑娟說介紹,慈禧穿於最外層的帶佛字女龍袍,似乎比皇帝的龍袍規格更高,「除了皇上常規龍袍的一些特點之外,它還用盤金繡繡了幾十個佛字遍布龍袍的全身。」
清東陵博物館館長李寅稱,帶「佛」字的龍袍在歷代帝王帝后中都是首次出現,在清朝宮廷服飾史上也沒有出現過。王淑娟推測,出現帶「佛」字的龍袍,除了因為慈禧本身是信佛教,生前經常扮佛裝和旁人稱她為「老佛爺」之類,還有是希望逝者盡早升入到極樂世界。
穿戴完畢的老佛爺,身上還蓋有一張被,長290cm,寬275cm。這也不是普通的被,而是「織金陀羅尼經被」。經歷了東陵盜寶,經被也被扔在地宮外面。經被上原來綴有820顆珍珠,也全部被盜。
明黃色的緞子上,密密麻麻全是用金線織的漢字,楷書篆體,一共2萬5千多字。也就是說,用這兩萬多字的經書,比如《金剛經》、《心經》等多部經書,織成了一個佛塔的形狀,被視為護佑慈禧去往生之地的最重要的法器。
慈禧殮服透露哪些文化內涵?
李寅稱,慈禧在去世之後,她的蓋被上有道教的、有佛教的內容,她的壽衣也是一個帶佛字龍袍,表明慈禧對佛教非常崇信,希望死後盡快進入極樂世界,這是其一。
其二,慈禧在喪葬品上一如既往的沿襲了自己生前的奢華做派。 「陀羅尼經被」也好,「帶佛字龍袍」也好,還是她穿裏面的「團壽女夾袍」,都鑲嵌有大顆的珍珠(已被盜)。珍珠滿語稱為塔娜,只有皇家才有資格採購。慈禧非常珍愛,所以在她的棺材、服飾上大量的顯現出了這樣的珍珠,顯現出她的奢華。
此外,慈禧陵墓出土的陀羅尼經是蘇州織局織造的,她的佛字女龍袍是江寧織造,都來自於南方大型織造局,也可見清宮殉葬品的文化內涵。
同場加映:容妃陵寢地宮出土服飾
香妃一般來說是指清朝乾隆所納的容妃。不過在野史上,香妃於性格,出身等卻與容妃完全不同。史學家認為「香妃為文學的形象,並非歷史人物。」 以容妃為範本的香妃傳說,以民國初年最為盛行。雖有不同版本,但基本上都將香妃描寫成該妃子天生麗質且身體會散發異香。
容妃陵寢地宮出土服飾則有吉祥帽、宋錦、堆綾荷包、哈達等,也都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據介紹,容妃是維吾爾族人,維族有自己獨特的喪葬制度,不穿衣服也沒有棺槨,只用白布包裹,遵循一種簡單的喪葬的習俗。但是容妃死後是大棺材下葬,而且着衣下葬,都是嚴格遵循滿洲皇家的喪葬習俗。同時她的陵寢地宮又出土吉祥帽、哈達等。
李寅稱,「這個吉祥帽、哈達等實際上是遵從了她的民族信仰。她的喪葬中既有自己本民族特點,但更多表現的是屈於強權的滿族皇家的尊嚴。」
(澎湃新聞/錢江新聞)